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特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18:52:32
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特征.
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特征.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8.10日军占领广州、武汉~1945年8月)
  ⒈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⑴原因
  ①日军: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其后方
  ②中国:正面战线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③英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力谋与日妥协.
  ⑵时间、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的失守
  ⒉日本改变侵华方针(但灭亡中国的根本计划没有改变)
  ⑴日军改变战略方针:①对根据地:集中兵力进攻
  ②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⑵日军改变战略方针的原因: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其后方
  ⑶具体史实:
  ①政治——扶持汪伪政权,以华制华.实行法西斯残暴统治.
  ②经济——野蛮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③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实行同化政策.
  ④军事——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大“扫荡”.对正面战场局部进攻.
  ⑷日军改变战略方针的影响:
  ①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陷入困境
  ②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
  a.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皖南事变);
  b.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成立汪伪政府 →原因:日近卫政策的产物;英美劝降的产物;汪出于亲日派的利益考虑
  二、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⒈政治上:“以华制华”
  ⑴扶植汪伪政府,作为其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时间:1940年
  人物:汪精卫
  建立 地点:南京
  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⑵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目的是为了肃清沦陷区的抗日力量
  ⑶在华中推行“清乡运动”等恐怖政策
  ⒉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⑴原因: ①日本为了摆脱国内危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发动了侵华战争
  ②也是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组成部分
  ⑵目的:为了弥补其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不足,妄图把中国变成其进行侵略战争的供应地
  ⑶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
  ⑷表现:①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②工矿交通运输:实行“统制事业”,由日本专营
  ③金融:抢占银行,掠夺金银;滥发伪币;增加苛捐杂税
  ⑸影响:① 日本掠夺了大量财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 进一步激化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沦陷区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⒊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同化政策”
  ⑴罪恶目的:为了让沦陷区人民甘心作亡国奴
  ⑵做法:
  A、学校教育方面:建立殖民化的教育体制,编写“中日亲善”的教科书.
  B、社会教育方面:利用报刊、广播等宣传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
  ⑶具体措施:①加大初等教育的比重
  ②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为基本内容
  ③日语定为必修课
  ④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使用“中华”字样.
  三、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⑴表现:a. 中共领导群众反殖民统治 b. 开滦煤矿工人等相继罢工
  ⑵作用:打击.动摇日伪的统治
  国民政府政策转向反动
  ⒈对内: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⑴原因:①内因——蒋介石政权的反动本质决定(根因)
  ②外因——A 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
  B 英美劝降;
  C 中共敌后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⑵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⑶方针: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⑷影响:①标志国民党政府自抗战以来的重要转变
  ②开始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不久,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的反共高潮
  ⒉对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⑴政策特点: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
  A、既想投降 → ①日本诱降 ②英美劝降(远东慕尼黑阴谋) ③抗战决心不坚定
  B、又不敢放弃抗日→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C、既要反共 → ①反动的阶级本质决定(根因) ②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
  D、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 →①中共敌后战场的重大作用 ②英美苏不同意
  ⑵实质: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国民政府政策转向反动的表现
  ⒈对内
  ⑴军事:积极反共(掀起两次反共高潮)
  ①第一次反共高潮:
  A、时间、进攻地区:1939年冬至1940年春进攻陕宁边区及山西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
  B、中共的方针:
  政治上: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军事上:坚决回击,打退进攻
  ※②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A、时间:1941年初
  B、概况:国民党军队在安徽茂林地区袭击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扣押,项英遇害.蒋介石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新四军番号.
  C、中共的方针:坚决回击,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继续坚持抗战,揭露国民党阴谋.
  D、影响:a国民党军队失去了抗战初期的锐气,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日主战场
  b积极反共削弱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民政府内外孤立.国内中间人士进一步认清蒋介石的反动本质而倾向中共;国际社会也强烈不满.削弱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维持的原因:中共的努力;人民群众与民主人士的压力;英美苏不支持;日本的威胁
  ⑵政治:反动独裁统治(基本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⑶经济:实行统治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掠夺
  ①表现a. 垄断全国工业
  b. 掠夺农民土地,加重对其的剥削
  c. 控制全国商业,独占全国金融
  ②结果:a.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b.给国统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民族工业遭到破坏,大批工人失业,农民面临贫困死亡的威胁
  ⒉对外
  ⑴消极抗日:正面战场大溃败
  ①背景:
  A、为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日军向华中、华南的国民党正面发动局部进攻.
  B、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希望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主动转向太平洋和东南亚.
  ②战役:
  A、枣宜战役:1940年,张自忠殉国,宜昌失守.
  B、豫湘桂战役:1944年,抗日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③败因:A、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恶果(根因)
  B、片面抗战路线
  C、国军腐败,指挥不当
  D、日军孤注一掷,疯狂进攻
  ⑵废除治外法权(1943.11)
  ①原因:基于中国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为继续鼓励中国抗战
  ②局限:不彻底 → 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和与英美的特殊关系决定的
  ※一、共产党坚持抗战
  ⒈军事上:
  ⑴对国民党: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⑵对日本:
  Ⅰ发动百团大战
  ①时间与地点:1940年下半年,华北.
  ②领导人及参战部队: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对日作战.
  ③背景:A、国际——法西斯猖獗;英美游说蒋政权投降
  B、国民政府——抗战决心动摇
  C、日本———实行囚笼政策
  ④目的: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
  ⑤特点: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出击,作战方式是以破袭战为主
  ⑥作用: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但也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实力.
  Ⅱ实行反扫荡斗争
  ①时间:1941-1942年根据地困难时期;
  ②作战方针: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
  ③.游击战术: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
  Ⅲ1944年发动局部反攻
  ⒉政治上:
  ⑴维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以斗争求团结,打退国民党两次反共高潮;
  B、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工农民主政权 →三三制政权)
  ①含义:在抗日民主政权机构中,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份额
  ②原因:A、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④意义——加强各阶层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⑵加强自身建设
  Ⅰ1942年延安整风
  ①原因:左右倾思想未从思想上彻底的清算
  ②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反对主观主义学风是核心)
  ③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④性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⑤意义:在思想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Ⅱ1945年中共七大
  ①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②时间:1945年春.
  ③地点:延安.
  ④主要内容:
  A、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B、提出了党的任务;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⑤意义: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⒊经济上:
  Ⅰ严重困难局面的出现(1941——1942)
  原因:A、日军的疯狂扫荡 B、国民党的包围与封锁 C、自然灾害
  表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人数减少
  渡过困难的措施:A、军事上 B、政治上 C、思想上 D、经济上
  ①变革生产关系:实行抗日土地政策(农民个人土地私有制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A、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B、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
  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②发展生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A、模范: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荒,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
  B、意义:使根据地渡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战略反攻阶段 1945年8月~9月)
  ⒈各种政治势力的表现
  ①日本:最后挣扎到灭亡.
  ②国民党:积极掠夺抗战胜利果实
  ③中国共产党:A、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
  B、抓住时机,积极反攻.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2.抗战胜利的标志:日本宣布投降时间:1945年8月15日.
  正式签署投降书时间:1945年9月2日.
  ※⒊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性
  ②全民族抗战(根因)
  ③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
  ④广大爱国华侨的积极支持
  ⑤中共的作用(中流砥柱)
  ⑥两大战场的有利配合
  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
  ※⒋对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认识
  ①一百年来取得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
  ②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打倒了日帝义,壮大了自身力量)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
  ④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亚、欧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⑤中国人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⑥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