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整合现代文阅读中信息)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6:34:14
请老师帮我总结出阅读分析的方法,并用一个曾经高考题做例子。麻烦老师了^_^
解题思路: 总结出阅读分析的方法:掌握审题方法,明确答题步骤,组织好语言,做到准确全面的解答问题。
解题过程: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例谈
高考现代文阅读分值高,难度大,很多同学望而生畏,其实,无论什么样的钉子,没有拔不下来的,这里我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参照法,希望给同学们的现代文阅读解题带来帮助。
一、参照题干题支 ,切实把握答题方向
1、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题干能显示答题字数,参照题干,认真审题,能够让我们做题方向十分明确。
例如2004年全国卷(二)《老家》,20题: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经过参照题干,我们会认识到,这里不仅要答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还要体现题干中的“分析”二字,答出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的原因。
还如2004年湖南卷《翡冷翠山居闲话》,20题: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有些同学把题目理解成“作者在最后一段是怎样进行拓展与深化的”,把这题答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没有认真参照题干。其实“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要的是一个结果,即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什么样的拓展与深化。
2、现代文阅读选择题题支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或为做前面的简答题提供参照,个别时候还能以题解题。
选择题里的五项内容中多数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带着这些信息阅读原文,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并在阅读中对选项内容进行辨析。这些信息在个别时候可以帮助解决前面的主观题。
例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二)的阅读《老家》,参照21题D项内容,就可以帮助组织20题的答案。
二、参照关键词句,准确寻找有效信息
关键词主要包括指示代词、关联词等,关键句主要指中心句、承上启下句等。通过参照这些词句,我们就找到了寻找答题有效信息的路径。
1、参照指示代词
例如2004年北京卷第21题:① 普希金“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不超过10个字)
在文中找到“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所在的语句,“这是他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这里有个指示代词“这”,所以答题区间在上文,经过确认,答题有效信息为:每当他诗情洋溢时,形象便在脑海里缤纷涌现。
还如1994年高考第28题,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_____现象。
我们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应语句:“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由于这句话有指代性词语“这类”,所以我们需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寻找有效信息,然而前面文句中紧挨这句的是一个例子,那么,这个例子是为谁而举的呢?我们顺藤摸瓜,把目光继续前溯,就找到了这句话:“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句话中又涉及一个代词“它”,同样,我们顺藤摸瓜,又找到了“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这样我们就找到了答题有效信息,最后整合为答案: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2、参照关联词(句)
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话说知音》,21题: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在文章第三段找到“唐突地劝慰他”所在语句,然后从这句后面(第三段结尾)找到答题有效信息:“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经过整合可以做为答案。然而这只是完成答案的一半要点。因为第四段开头有个关联词语“更何况”,通过参照“更何况”,我们受到提示,第四段还有答题有效信息。于是我们找到这样的语句: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经过整合可作为第二个答案要点。
3、参照中心句
例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18题:填空。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______ ,______,不必带书。
带着题干中的信息,我们到原文确认一下,会在第一段的第一句找到“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在第四段的第一句找到“不必带书”,这每段的第一句基本就是每段的中心句,通过参照这些中心句我们就有了解决这道题的很好思路。“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在这些中心句中提取信息,就有了最后的答案。
三、参照标题注释,巧妙解决特殊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标题我们能了解文章基本内容、主旨等。文末注释能帮助我们理解文中有关词句内容,排除阅读障碍。参照标题注释,有时候还能解决文后问题。
例如1991年高考第34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阅读材料是奥地利的斯 ·茨威格的一篇瞻仰托尔斯泰墓的散文,题目是一个双行标题,正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副题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文中有一注释: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通过参照题目和注释我们就清楚了,1928年正是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所以是个特殊的日子。
四、参照文章主旨,顺利化解诸多疑难
文章阅读后,我们应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参照主旨,很多问题能迎刃而解。
如2002年全国高考阅读《乡土情结》,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一般说来,“作用好处”类题目都要联系文章主旨,这个题的三个答案要点中就有两个和主旨相关,即: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还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翡冷翠山居闲话》,19题: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
这里就得结合文章主旨,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向往,作者提到这几种人,就是因为他们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
另外,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肯定有涉及主旨的,做题时当然要参照主旨。
五、参照他山之石,合理组织最后答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时参照时代背景、作者基本情况、其它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等,可以帮助我们解题,合理组织答案。
如2004年全国卷(一)《大地山河》的阅读,20题: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这一题的第二问中,西北的雪能带给人怎样的感受呢,从文中能直接提取出“心境清凉而实在”,可这只是其中一点,另外一点只能透视文中的句子,“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撒盐”般的雪使“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呢?参照一下我们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北方下雪的情景,应该是一种“厚重实在”的感觉。
如1999年高考第2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有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阅读第四自然段我们知道,这里的比喻是喻指教育问题的,因此,要弄清比喻的本体我们就必须参照教育中的一些术语,如“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而“万龙点睛”则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例谈
高考现代文阅读分值高,难度大,很多同学望而生畏,其实,无论什么样的钉子,没有拔不下来的,这里我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参照法,希望给同学们的现代文阅读解题带来帮助。
一、参照题干题支 ,切实把握答题方向
1、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题干能显示答题字数,参照题干,认真审题,能够让我们做题方向十分明确。
例如2004年全国卷(二)《老家》,20题: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经过参照题干,我们会认识到,这里不仅要答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还要体现题干中的“分析”二字,答出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的原因。
还如2004年湖南卷《翡冷翠山居闲话》,20题: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
有些同学把题目理解成“作者在最后一段是怎样进行拓展与深化的”,把这题答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没有认真参照题干。其实“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要的是一个结果,即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什么样的拓展与深化。
2、现代文阅读选择题题支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或为做前面的简答题提供参照,个别时候还能以题解题。
选择题里的五项内容中多数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带着这些信息阅读原文,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并在阅读中对选项内容进行辨析。这些信息在个别时候可以帮助解决前面的主观题。
例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二)的阅读《老家》,参照21题D项内容,就可以帮助组织20题的答案。
二、参照关键词句,准确寻找有效信息
关键词主要包括指示代词、关联词等,关键句主要指中心句、承上启下句等。通过参照这些词句,我们就找到了寻找答题有效信息的路径。
1、参照指示代词
例如2004年北京卷第21题:① 普希金“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不超过10个字)
在文中找到“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所在的语句,“这是他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这里有个指示代词“这”,所以答题区间在上文,经过确认,答题有效信息为:每当他诗情洋溢时,形象便在脑海里缤纷涌现。
还如1994年高考第28题,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_____现象。
我们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应语句:“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由于这句话有指代性词语“这类”,所以我们需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寻找有效信息,然而前面文句中紧挨这句的是一个例子,那么,这个例子是为谁而举的呢?我们顺藤摸瓜,把目光继续前溯,就找到了这句话:“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句话中又涉及一个代词“它”,同样,我们顺藤摸瓜,又找到了“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这样我们就找到了答题有效信息,最后整合为答案: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2、参照关联词(句)
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话说知音》,21题: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在文章第三段找到“唐突地劝慰他”所在语句,然后从这句后面(第三段结尾)找到答题有效信息:“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经过整合可以做为答案。然而这只是完成答案的一半要点。因为第四段开头有个关联词语“更何况”,通过参照“更何况”,我们受到提示,第四段还有答题有效信息。于是我们找到这样的语句: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经过整合可作为第二个答案要点。
3、参照中心句
例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18题:填空。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______ ,______,不必带书。
带着题干中的信息,我们到原文确认一下,会在第一段的第一句找到“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在第四段的第一句找到“不必带书”,这每段的第一句基本就是每段的中心句,通过参照这些中心句我们就有了解决这道题的很好思路。“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在这些中心句中提取信息,就有了最后的答案。
三、参照标题注释,巧妙解决特殊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标题我们能了解文章基本内容、主旨等。文末注释能帮助我们理解文中有关词句内容,排除阅读障碍。参照标题注释,有时候还能解决文后问题。
例如1991年高考第34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阅读材料是奥地利的斯 ·茨威格的一篇瞻仰托尔斯泰墓的散文,题目是一个双行标题,正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副题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文中有一注释: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通过参照题目和注释我们就清楚了,1928年正是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所以是个特殊的日子。
四、参照文章主旨,顺利化解诸多疑难
文章阅读后,我们应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参照主旨,很多问题能迎刃而解。
如2002年全国高考阅读《乡土情结》,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一般说来,“作用好处”类题目都要联系文章主旨,这个题的三个答案要点中就有两个和主旨相关,即: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还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翡冷翠山居闲话》,19题: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
这里就得结合文章主旨,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向往,作者提到这几种人,就是因为他们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
另外,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肯定有涉及主旨的,做题时当然要参照主旨。
五、参照他山之石,合理组织最后答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时参照时代背景、作者基本情况、其它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等,可以帮助我们解题,合理组织答案。
如2004年全国卷(一)《大地山河》的阅读,20题: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这一题的第二问中,西北的雪能带给人怎样的感受呢,从文中能直接提取出“心境清凉而实在”,可这只是其中一点,另外一点只能透视文中的句子,“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撒盐”般的雪使“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呢?参照一下我们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北方下雪的情景,应该是一种“厚重实在”的感觉。
如1999年高考第2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有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阅读第四自然段我们知道,这里的比喻是喻指教育问题的,因此,要弄清比喻的本体我们就必须参照教育中的一些术语,如“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而“万龙点睛”则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