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提高语文成绩?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03:57:03
怎麼提高语文成绩?
第一招:反复咀嚼
就是把原来所有做过的习题订成册,重点在错题上反复背诵,这是使基础分数迅速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一种题型,每做三道题就认真总结一次,再把总结出来的东西,通过做题印证一下;并且定期将各种知识体系、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脑海里梳理、过滤一遍,记录在案的“陷阱”与思维误区,绝对不能放过.
第二招:选择题是重中之重
一定要在选择题里,针对自己的弱点,寻找突破.要想在语文上得高分,还得靠选择题.选择题的前三个题,一定不能丢分.平时应注意搜集记忆模糊的字词.如果把做过的所有关于读音、错别字、成语的正确写法,整理在一个本子上,每天打开本子,浏览一遍整理的内容,经常横向比较相近相似的音、字或成语,哪怕不刻意去背,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题时不要一味地求新、求奇,要注重题型的规范性.历年真题是最好的样题,要吃透.多思考出题者对选择题的常考点,多比较几份卷子的相似题,你会有很大收获.要在每天的反复总结中进一步提高,保持不失分的感觉.对于古文复习,实词虚词是基本功,把一类词的常见解释整理在一起,纵向比较其差异,会发现用法也就那么几种,会有去粗求精的效果.在复习中强化自己的推断思维,把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准备,高考将会信心十足.
第三招:写好作文四部曲
1.审题和点题最重要.记叙文的主题表达是比较含蓄的,一定要点题.要使阅卷老师明白,你写的主题与作文试题有关.去年的作文题,有些考生就吃亏在这里,写记叙文,又老想着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含蓄的“戒律”,写出的作文,让阅卷教师反复辨认都难以确定是否与考题有关,这样的作文,分数自然就高不上去了.
2.避免“参考”已经发表的文章,不要让阅卷老师误以为你的文章是借来的.这里的抄袭,其实就是背诵已经发表的文章.这类抄袭,不可能是一字不差的“抄”,所以,只要判定两者的主要段落一样,就能“定案”.
3.注意文章结构.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入题快,语言精致优美,方能达到开篇引人入胜的效果.要避免把文章分成开头、中段、结尾三大段.中段最好分成若干小段,不仅可以清晰表达你的思路,也可有效减轻阅卷教师视觉、心理疲劳,使他们不至于影响打分的准确性.结尾要短小精悍,要有拓展或有回味.
4.在认真构思的基础上落笔作文.认真构思,就是在落笔前一定要有一个构思过程,就是要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列提纲是个构思过程,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文章的主题,确定文体,从而构思好文章的整体框架.不经过这样的过程,随意落笔,常常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到后来甚至会出现凑字数或者字数过多的毛病,结构也难以完美.一些作文,满纸涂涂改改,或者在结尾时东拉西扯,或者写完了,格纸还不够,加一段结尾写到反面.这些,都是没有认真构思造成的,这样将会影响得分,要特别注意.
名师:潘珠英
哈市第69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
现在许多考生一头扎进一套套的综合训练题中希望熟能生巧,结果却收效甚微.考生现在的复习时间短、任务重,要想快速提高语文成绩还需找到你木桶里最短的那一块,即你在历次考试测验中经常被扣分的那类题,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
注意加点成语运用.主要看它与原句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与原句的观点是否一致;与原句所写的人、事是否一致;与原句的词语意思是否重复.
注意古诗名句的鉴赏.对于古诗的鉴赏不应只停留在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上,还应注意诗句的独特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例如2004年中考题的第7题,对于作者感情的体会在题干中已经出现了,对于内容的理解也很容易,此诗就是写雪景的.关键在于写法,必须答出“以春花喻冬雪”这样才能扣住题干中的“构思新颖,联想奇特”.例如2005年中考题的第5题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就是考查学生对名句表现手法的掌握.很多考生在这个题上失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诗作写法.
注意审题.答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甚至于标点符号才能抓住采分点.例如2004年中考题的第14题和第22题:14题要求“概括”,所以很多考生直接抄中心句是错误的;22题要求“分别”,所以很多考生把两处引用古诗的作用混在一起来谈是不应该的;再例如2005年中考题的27题:从选文看,我们应怎样赏识他人?请选择其中的角度,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这个题是两问,可是有许多考生忽略了题干中的问号,当作一问来回答,结果失分严重.
注意答主观题的方法.要有主旨,有层次,有文采.例如2004年中考题的23题,有位同学这样回答:我喜欢秋天的落叶,俗话说,春花秋叶是最美的.秋天,那片片落叶,带着收获的满足飘然而下,单纯赤诚,优美恬静,与空旷的天空和泛黄的大地构成一支秋之舞曲.它时时激励着我,要抓紧时间,充盈自己,否则当秋实缀于枝头之时,就不会有自己的收获.因此我最爱秋叶.紧张的考场之上,能写出如此美丽从容的文字,积累自不必说,平时的训练也是要有的.
注意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可以从话题的不同角度表达主题,材料作文的观点必须和考题所提供的材料的内涵相一致;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写作的源头,可不必拘泥于材料,而材料作文对于所给的材料一定要用;话题作文一般文体不限,可以根据考生的特长来写,而材料作文往往以议论为主,除少数特殊规定外,大多数要写成议论文文体.
快速提高语文成绩有招法2006-11-11 07:16文是出了名的文火慢功,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和阅历中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境界.奢望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显然不现实.但从应试抓分的角度说,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要是能够针对考试强化训练,引导孩子薄积厚发,短时间也能创造玉文奇迹.这里以孩子就读高三为例:
第一,叫孩子把所有考纲明确要求背诵的课内的古诗文背熟写准.背熟文学常识、常见字音字形字义,熟悉常用成语.争取这类题目不丢分.可以有系统的,步步为营,各个击破.比如每周掌握10个成语,记住10条文化文学常识、背诵14句古诗文、抄写70个声旁不表音的形声字和形似字的字音、消灭70个容易写错的字形,进行强化记忆.
第二,可以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将最近几年各地的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形式新颖的优秀作文拿来让孩子训练模仿.尽可能让孩子能写出比较规范的作文.引导孩子多读一些励志类短文,比如《智慧背囊》《时文选萃》.针对当前作文人文化倾向,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小故事,哲理名言,谚语俗话.
第三,引导孩子举一反三,总结常见阅读题型(例如"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排比的修辞效果" 等)的答题公式.
第四,精选规范试题,进行应试强化训练.每周完成一份综合卷,每周训练一个考点(例如仿句、下定义、标点符号等),迅速提高答题技巧.
回答者:storywolfe - 助理 三级 12-17 15:06
锻炼自己的语感,然后学会怎样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考试时)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中心(平时上课)
每周多练练笔随便写写,收集素材
多看课外书(世界名著,中国名著,散文,小说,科学类的.总之涉及面广一点)
前些年,批判语文教学“满堂灌”,确实改变了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几 年,语文教学又成了“终日练”,一道道莫名其妙、玄而又玄的语知题,一条条将融情 感、语感、文感于一体的文章肢解而成的阅读题充斥了语文课堂,学生完全成了教师操 纵下的机器人.记得鲁迅、茅盾、巴金的原名、字号、籍贯、代表作的比比皆是,而拜 读过《狂人日记》、《子夜》、《家》等名作的凤毛鳞角;划得清主、谓、宾的学生比 比皆是,而写不通句子或句子干瘪贫乏的也随处可见;说得出一篇文章段落提纲、写作 特点的学生比比皆是,而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的也绝非少数.如此舍本逐末的教学 ,何谈真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何谈跨世纪一代新人语文素质的提高?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 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 ,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 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很难想象,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能真 正读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一个对中国语言的瑰宝——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充分 领略到魏巍、秦牧散文的魅力.就连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以 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先导,这是毫无疑义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 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
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 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 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 是空中楼阁.
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解放思想 ,排除顾虑,减少一些不着边际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淡化一些僵死 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 多写点文章上来,教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积累、掌 握便一定会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 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 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 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 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 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 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 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 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 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学生中难以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却大有人在.从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背诵量来看,以初中教材(洪宗礼主编)第二册为例,要求背诵的 课文及片断,共1400多字,平均每天背诵12个字;高中教材(人教社)以第四册 为例,要求背诵的涉及到4篇课文,共1600字,平均每天背诵不足14字.就是如 此低的要求,一些学生也难以完成,这与我们古人“口舌成疮”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不仅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就现有教材,增加一些熟读背诵的课文或片断呢?古代佳作 、现代散文是否可以多熟读背诵一些呢?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 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 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转引自吕学洲《说背诵》.《语 文学习》1993年第9期)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
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 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 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 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 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 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 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 整、严密.基于此,中学阶段能否从语文课中大胆划出一二节作为阅读课呢?同样,语 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 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 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 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 流比赛等等.
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熟读背诵是 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 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 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 周转的密度.高中语文教学并未对此引起重视.重知识,轻作文是普遍现象,即就是作 文训练也是以对准高考为目标,重审题立意,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语 言贫乏,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 .“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 并非危言耸听.要扭转这一局面,加大作文的密度是其方法之一.数理化学科能课课练 、日日练,作文为什么不能?当然,这要注意两点.一者,加大密度并不是违背规律, 恰恰相反,而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重点反复,难点强化;二者,加大密度并不是加 重负担,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从繁琐的精批细改中走出来,在设计练习和讲 评作文上花力气.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作与 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 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 自身语言.
诵读、博览、作文,三管齐下,三者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米”源充足,加之教师适当指点,何愁学生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呢?
参考资料:http://www.cbe21.com/subject/chinese/article.php?article_id=200
回答者:音乐雪精灵 - 助理 二级 12-17 15:20
语文的关键在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提到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不少学生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文章,学了不少所谓技巧,可阅读水平老提不高.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对如何上好阅读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阅读课上应当讲些什么.如果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那就成了翻译课.如一味讲技巧,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二则易把学生引向投机取巧的歧途.
阅读到底该如何学习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的母语学习谈起.我们在小学就把常用的汉字基本学完了,可我们初、高中还得学习语文.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还一时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母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
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四六级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
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这样分析那样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么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什么长难句.
同学们应当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语法书,认认真真学习句子结构那部分.英语的句子主干往往并不复杂,只是其粘着修饰成分过多.我们一开始应当学会如何写出简单的基本句型,然后再通过附加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来逐步扩充句子结构.
分析长难句与扩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所以只要“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三.文章归类阅读,考前复习有奇效
阅读文章成千上万,如何从有限中把握规律才是关键.阅读文章总是按照每套试题四篇文章分布,于是众多学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分为校园类、医学类、家庭类、环境类等等,到了考前,再按类别复习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能系统掌握某一类别文章常用的词汇,也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出题规律.
最好的方法是,我们一开始就制定分类标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标题后或首句前注明文章的类别,这样到了考前,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说了这么多,累死了,给分吧
这样可以么?
就是把原来所有做过的习题订成册,重点在错题上反复背诵,这是使基础分数迅速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一种题型,每做三道题就认真总结一次,再把总结出来的东西,通过做题印证一下;并且定期将各种知识体系、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脑海里梳理、过滤一遍,记录在案的“陷阱”与思维误区,绝对不能放过.
第二招:选择题是重中之重
一定要在选择题里,针对自己的弱点,寻找突破.要想在语文上得高分,还得靠选择题.选择题的前三个题,一定不能丢分.平时应注意搜集记忆模糊的字词.如果把做过的所有关于读音、错别字、成语的正确写法,整理在一个本子上,每天打开本子,浏览一遍整理的内容,经常横向比较相近相似的音、字或成语,哪怕不刻意去背,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题时不要一味地求新、求奇,要注重题型的规范性.历年真题是最好的样题,要吃透.多思考出题者对选择题的常考点,多比较几份卷子的相似题,你会有很大收获.要在每天的反复总结中进一步提高,保持不失分的感觉.对于古文复习,实词虚词是基本功,把一类词的常见解释整理在一起,纵向比较其差异,会发现用法也就那么几种,会有去粗求精的效果.在复习中强化自己的推断思维,把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准备,高考将会信心十足.
第三招:写好作文四部曲
1.审题和点题最重要.记叙文的主题表达是比较含蓄的,一定要点题.要使阅卷老师明白,你写的主题与作文试题有关.去年的作文题,有些考生就吃亏在这里,写记叙文,又老想着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含蓄的“戒律”,写出的作文,让阅卷教师反复辨认都难以确定是否与考题有关,这样的作文,分数自然就高不上去了.
2.避免“参考”已经发表的文章,不要让阅卷老师误以为你的文章是借来的.这里的抄袭,其实就是背诵已经发表的文章.这类抄袭,不可能是一字不差的“抄”,所以,只要判定两者的主要段落一样,就能“定案”.
3.注意文章结构.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入题快,语言精致优美,方能达到开篇引人入胜的效果.要避免把文章分成开头、中段、结尾三大段.中段最好分成若干小段,不仅可以清晰表达你的思路,也可有效减轻阅卷教师视觉、心理疲劳,使他们不至于影响打分的准确性.结尾要短小精悍,要有拓展或有回味.
4.在认真构思的基础上落笔作文.认真构思,就是在落笔前一定要有一个构思过程,就是要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列提纲是个构思过程,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确立自己文章的主题,确定文体,从而构思好文章的整体框架.不经过这样的过程,随意落笔,常常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到后来甚至会出现凑字数或者字数过多的毛病,结构也难以完美.一些作文,满纸涂涂改改,或者在结尾时东拉西扯,或者写完了,格纸还不够,加一段结尾写到反面.这些,都是没有认真构思造成的,这样将会影响得分,要特别注意.
名师:潘珠英
哈市第69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
现在许多考生一头扎进一套套的综合训练题中希望熟能生巧,结果却收效甚微.考生现在的复习时间短、任务重,要想快速提高语文成绩还需找到你木桶里最短的那一块,即你在历次考试测验中经常被扣分的那类题,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
注意加点成语运用.主要看它与原句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与原句的观点是否一致;与原句所写的人、事是否一致;与原句的词语意思是否重复.
注意古诗名句的鉴赏.对于古诗的鉴赏不应只停留在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上,还应注意诗句的独特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例如2004年中考题的第7题,对于作者感情的体会在题干中已经出现了,对于内容的理解也很容易,此诗就是写雪景的.关键在于写法,必须答出“以春花喻冬雪”这样才能扣住题干中的“构思新颖,联想奇特”.例如2005年中考题的第5题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就是考查学生对名句表现手法的掌握.很多考生在这个题上失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诗作写法.
注意审题.答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甚至于标点符号才能抓住采分点.例如2004年中考题的第14题和第22题:14题要求“概括”,所以很多考生直接抄中心句是错误的;22题要求“分别”,所以很多考生把两处引用古诗的作用混在一起来谈是不应该的;再例如2005年中考题的27题:从选文看,我们应怎样赏识他人?请选择其中的角度,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这个题是两问,可是有许多考生忽略了题干中的问号,当作一问来回答,结果失分严重.
注意答主观题的方法.要有主旨,有层次,有文采.例如2004年中考题的23题,有位同学这样回答:我喜欢秋天的落叶,俗话说,春花秋叶是最美的.秋天,那片片落叶,带着收获的满足飘然而下,单纯赤诚,优美恬静,与空旷的天空和泛黄的大地构成一支秋之舞曲.它时时激励着我,要抓紧时间,充盈自己,否则当秋实缀于枝头之时,就不会有自己的收获.因此我最爱秋叶.紧张的考场之上,能写出如此美丽从容的文字,积累自不必说,平时的训练也是要有的.
注意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可以从话题的不同角度表达主题,材料作文的观点必须和考题所提供的材料的内涵相一致;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写作的源头,可不必拘泥于材料,而材料作文对于所给的材料一定要用;话题作文一般文体不限,可以根据考生的特长来写,而材料作文往往以议论为主,除少数特殊规定外,大多数要写成议论文文体.
快速提高语文成绩有招法2006-11-11 07:16文是出了名的文火慢功,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和阅历中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境界.奢望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显然不现实.但从应试抓分的角度说,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要是能够针对考试强化训练,引导孩子薄积厚发,短时间也能创造玉文奇迹.这里以孩子就读高三为例:
第一,叫孩子把所有考纲明确要求背诵的课内的古诗文背熟写准.背熟文学常识、常见字音字形字义,熟悉常用成语.争取这类题目不丢分.可以有系统的,步步为营,各个击破.比如每周掌握10个成语,记住10条文化文学常识、背诵14句古诗文、抄写70个声旁不表音的形声字和形似字的字音、消灭70个容易写错的字形,进行强化记忆.
第二,可以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将最近几年各地的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形式新颖的优秀作文拿来让孩子训练模仿.尽可能让孩子能写出比较规范的作文.引导孩子多读一些励志类短文,比如《智慧背囊》《时文选萃》.针对当前作文人文化倾向,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小故事,哲理名言,谚语俗话.
第三,引导孩子举一反三,总结常见阅读题型(例如"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排比的修辞效果" 等)的答题公式.
第四,精选规范试题,进行应试强化训练.每周完成一份综合卷,每周训练一个考点(例如仿句、下定义、标点符号等),迅速提高答题技巧.
回答者:storywolfe - 助理 三级 12-17 15:06
锻炼自己的语感,然后学会怎样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考试时)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中心(平时上课)
每周多练练笔随便写写,收集素材
多看课外书(世界名著,中国名著,散文,小说,科学类的.总之涉及面广一点)
前些年,批判语文教学“满堂灌”,确实改变了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几 年,语文教学又成了“终日练”,一道道莫名其妙、玄而又玄的语知题,一条条将融情 感、语感、文感于一体的文章肢解而成的阅读题充斥了语文课堂,学生完全成了教师操 纵下的机器人.记得鲁迅、茅盾、巴金的原名、字号、籍贯、代表作的比比皆是,而拜 读过《狂人日记》、《子夜》、《家》等名作的凤毛鳞角;划得清主、谓、宾的学生比 比皆是,而写不通句子或句子干瘪贫乏的也随处可见;说得出一篇文章段落提纲、写作 特点的学生比比皆是,而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的也绝非少数.如此舍本逐末的教学 ,何谈真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何谈跨世纪一代新人语文素质的提高?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 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 ,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 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很难想象,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能真 正读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一个对中国语言的瑰宝——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充分 领略到魏巍、秦牧散文的魅力.就连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以 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先导,这是毫无疑义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 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
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 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 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 是空中楼阁.
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解放思想 ,排除顾虑,减少一些不着边际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淡化一些僵死 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 多写点文章上来,教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积累、掌 握便一定会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 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 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 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 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 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 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 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 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 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学生中难以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却大有人在.从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背诵量来看,以初中教材(洪宗礼主编)第二册为例,要求背诵的 课文及片断,共1400多字,平均每天背诵12个字;高中教材(人教社)以第四册 为例,要求背诵的涉及到4篇课文,共1600字,平均每天背诵不足14字.就是如 此低的要求,一些学生也难以完成,这与我们古人“口舌成疮”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不仅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就现有教材,增加一些熟读背诵的课文或片断呢?古代佳作 、现代散文是否可以多熟读背诵一些呢?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 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 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转引自吕学洲《说背诵》.《语 文学习》1993年第9期)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
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 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 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 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 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 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 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 整、严密.基于此,中学阶段能否从语文课中大胆划出一二节作为阅读课呢?同样,语 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 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 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 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 流比赛等等.
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熟读背诵是 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 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 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 周转的密度.高中语文教学并未对此引起重视.重知识,轻作文是普遍现象,即就是作 文训练也是以对准高考为目标,重审题立意,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语 言贫乏,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 .“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 并非危言耸听.要扭转这一局面,加大作文的密度是其方法之一.数理化学科能课课练 、日日练,作文为什么不能?当然,这要注意两点.一者,加大密度并不是违背规律, 恰恰相反,而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重点反复,难点强化;二者,加大密度并不是加 重负担,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从繁琐的精批细改中走出来,在设计练习和讲 评作文上花力气.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作与 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 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 自身语言.
诵读、博览、作文,三管齐下,三者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米”源充足,加之教师适当指点,何愁学生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呢?
参考资料:http://www.cbe21.com/subject/chinese/article.php?article_id=200
回答者:音乐雪精灵 - 助理 二级 12-17 15:20
语文的关键在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提到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不少学生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文章,学了不少所谓技巧,可阅读水平老提不高.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对如何上好阅读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阅读课上应当讲些什么.如果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那就成了翻译课.如一味讲技巧,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二则易把学生引向投机取巧的歧途.
阅读到底该如何学习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的母语学习谈起.我们在小学就把常用的汉字基本学完了,可我们初、高中还得学习语文.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还一时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母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
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四六级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
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这样分析那样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么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什么长难句.
同学们应当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语法书,认认真真学习句子结构那部分.英语的句子主干往往并不复杂,只是其粘着修饰成分过多.我们一开始应当学会如何写出简单的基本句型,然后再通过附加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来逐步扩充句子结构.
分析长难句与扩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所以只要“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三.文章归类阅读,考前复习有奇效
阅读文章成千上万,如何从有限中把握规律才是关键.阅读文章总是按照每套试题四篇文章分布,于是众多学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分为校园类、医学类、家庭类、环境类等等,到了考前,再按类别复习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能系统掌握某一类别文章常用的词汇,也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出题规律.
最好的方法是,我们一开始就制定分类标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标题后或首句前注明文章的类别,这样到了考前,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说了这么多,累死了,给分吧
这样可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