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手抄报(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23 20:17:16
老师,可以帮我办一张关于《星光闪耀》的手抄报吗? 检索关于邓嫁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办“星光闪耀”的手抄报。 我很急用,谢谢。
手抄报(资料。)
解题思路: 见解答。老师为你提供了大量资料,你可以有选择地取舍。
解题过程:
老师,可以帮我办一张关于《星光闪耀》的手抄报吗? 检索关于邓嫁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办“星光闪耀”的手抄报。 我很急用,谢谢。
生平简介: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两代居里夫妇都是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第二代的丈夫因慕名还改用了妻家的姓。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法国科学院院长也是法共党员的约里奥·居里郑重向到访的中国学者说:“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必须先拥有核武器”
■钱三强等中国科技精英都期望永远不要使用核武器,但他们用尽心血研制的核武器又是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的无价之宝
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当年,钱三强等人在世界最尖端的科学领域中奋斗,党中央对他们的事业予以高度重视和支持,恰恰也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钱三强与同时代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抱着科技救国的宏愿刻苦学习,攀登到世界最先进科学的前沿。同时,他又认定了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实现自己强国的宿愿。
期盼人类和平的钱三强等科技精英,都坚决反对使用核武器。但是面对美国一再对新中国实施核讹诈,他们不能不以最急迫的努力从事核事业并首先服务于军用。当时,钱三强的导师———法国科学院院长、也是法共党员的约里奥·居里郑重地向到访的中国学者说:“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必须先拥有核武器。”通过艰苦的努力,中国终于掌握了“两弹一星”,从而为保障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提供了无价之宝。
■他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居里夫妇叮咛一番之后,又把极为机密的数据和一些放射性材料送给他
■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们当“小学生”,请他上原子能课
钱三强青少年时代便从国学大师的父亲那里接受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异国,他有了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很高的学术地位,仍一直以父亲强调的“学以致用,报效祖国”这两句话作为座右铭。1948年春天,钱三强得知新中国不久将诞生的消息,马上表示想回国参加建设,并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钱三强随后向恩师夫妇讲了自己和妻子想回国的愿望。这对导师虽有些舍不得,仍表示支持。信仰共产主义并同情中国革命的约里奥还说:“我要是你们的话,也会这样做的。”居里夫妇把极为机密的数据和一些放射性材料送给他,并嘱咐他回国后“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5月间,他和夫人何泽慧便带着刚刚半岁的女儿登上回国的海轮。
1954年国庆节,赫鲁晓夫访华时,毛泽东首次向对方询问能否提供核子方面的帮助,对方委婉地加以拒绝。1955年1月,毛泽东召集中央领导人开会研究时,特地把钱三强、李四光等人请到中南海的会场,并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显然,领袖们是想从科学家这里得到可靠的依据,然后再确定决心。
面对牵系国家安危的嘱托,钱三强把自己丰富的核知识浓缩起来,用通俗的语言向中央领导们做了讲解。他介绍了世界上发展原子能的过程,并介绍了中国现有的条件,认为已可以起步发展。为了形象直观地介绍对核辐射的测量,他还把事先准备好的自制盖革计数器放到桌上,又把一块铀矿石装在自己口袋里从桌旁走过,计数器马上发出“嘎、嘎”的声响,会场上传出一片笑声。接着,中央领导们从钱三强那里接过铀矿石标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询问。讲课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拍板说:“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并表示: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毛泽东还请钱三强等人一起聚餐,并说:“为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大家共同干杯!”中国发展核事业的决策,就此正式确定。
1956年波匈事件发生后,赫鲁晓夫为寻求中国支持,于翌年同意提供核技术。钱三强就此多次到苏联谈判和参观,掌握和消化了大量有关知识。1959年6月,苏联中止提供核技术资料和样品,翌年夏天撤走全部专家。此时,国内又遇到严重经济困难,有人提出核工业也应“下马”。在此关键时刻,钱三强认为靠中国现有的基础,完全可以造出核弹。他的看法和表现出的才能,又为中央确定自力更生发展核事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1917年12月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1943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物理系,历任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二部副主任,中科院651设计院(即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1部主任、副院长、研究员。他早期从事地震学研究,协助赵九章所长进行地球物理的科研计划和规划工作。1958年参加“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到苏联考察人造卫星、探空火箭等。钱骥是我国早期设计探空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科学家和组织实施领导人之一,他协同赵九章组织科技队伍,负责主持T7、“和平二号”等火箭的探测方法研究、仪器研制、遥测定位及数据处理设备研制以及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的技术设计,亲自带队进行火箭探空试验,获得丰富的探空资料,是我国火箭探空的创建人之一。同时钱骥负责主持筹建了探空火箭的环境试验设备,满足了火箭探测仪器的环境试验要求。还领导筹建了人造卫星环境模拟试验设备,建成了大型真空模拟箱、电磁振动台、中小型离心机等设备,到1965年,环境模拟实验室初具规模,为我国第一颗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钱骥是早期领导人造卫星的总体技术设计师,在预研时期,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卫星预研课题,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带领总体组亲自参加课题研究。在我国第一个卫星正式研制时期,对各分系统做了深入研究,对关键技术还作了实验,对外协调课题逐项落实技术方案,对我国第一颗卫星提出了设计方案。在1965年10月我国举行第一颗卫星方案论证会上,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卫星总体方案比较全面和实际。也是我国第一颗卫星总体技术负责人。他还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规划。同时为返回式卫星做了大量技术准备。1970年4月发射的我国第一颗卫星,基本上采用了1965年的卫星本体方案。钱骥是我国早期卫星的创建人之一。1983年8月病逝。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9月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两弹一星元勋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
  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是赵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赵九章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著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
  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见,注意培养民主的学术气氛,他组织的海浪组、磁暴组等研究集体,每周举办学术讨论会,中心发言之后,接着是热烈的争辩。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各种日地相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为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王淦昌 (1907-1998)
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江苏常熟支塘镇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九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1941年,他独具卓见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1984年,他又领导开辟了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
  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的卓越贡献,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王淦昌非常关心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
  1915年10月,原籍湖北麻城,生于吉林长春。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我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程开甲 (1918年8月3日- )江苏省吴江市人,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创建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转变。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核爆炸的测试研究,对武器的研制及改进、效应及其防护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开创了抗核加固技术新领域并完成首次抗加试验。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