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减负提质”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22:26:48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减负提质”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减负提质”
13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减负提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课堂的主体逐渐由教师转变为 学生,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起到引导,启发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具有科学 性、启发性、创新性,教学还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充分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关键字:课堂教学质量 减负 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近几年,我国的教育已经全面推行了素质教育,学校在安排课程表和时间表时,一节课的 时间缩短到了四十分钟,教师上课的时间缩短了,但我们依然要完成相同教学任务.如何解 决课堂上时间减少的问题呢?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就单纯地利用加快教学节奏来弥补缩 短的几分钟,结果教学任务表面上是完成了,但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怎样就要打个大大 的问号了,同时也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课堂效率不高、教 学效果不够显著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涨,长此下去,一方面 学生的心理负担必然会越来越重,对数学学习会感到厌倦,甚至会因为失去信心而放弃,另 一方面也会给广大数学教师产生极大的压力,加深数学教学的难度.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 点:(1)数学课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活泼,学生兴趣不高.(2)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重 难点没有深入浅出.(3)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模式已经 越来越不适合现代数学教学模式的要求.(4)教学方法不灵活,学生被动接受,没有消化的 时间.所以我们教师就必须通过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达到 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谈几点浅薄的看法:一、增加数学活泼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定理是严谨的,数学的逻辑是严密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课是最枯燥的 课,如果数学老师不讲究数学课活泼性,课堂气氛会显得沉闷,如果遇到很抽象的知识教师 还是滔滔不绝地讲,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极大的困难,从而产生心理负担,对学习会感到厌 倦,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所以说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一堂呆 板枯燥的课对学生而言则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折磨,学生心里只有默默的祈祷下课,即使老师 布置的作业再少,“负”也未必能减下来.所以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要让堂课充满活 泼性,减轻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们可以考 虑以下几点:(1)、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师心情的愉快无疑是良好课堂的开端,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放松、和蔼可亲.从而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害怕心理,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我上数学课习惯提早两分钟进入教室,见到老师来到教室,学生们基本上就开始进行 课前准备了,而我通常会跟他们出一个脑筋急转弯或者笑话,有的时候也聊一些国家大事或 者是重大新闻.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不错,学生对上数学课会很期待而不是抵触.当然这也 要我们老师天天坚持,现在即使是在初三课堂,我也照样如此,使师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 氛中进入数学学习.(2)、要容忍学生的错误,适时给予纠正 当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发 自内心的爱时会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 体性,引导学生探索、创新、总结归纳、反思,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营 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课堂外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给予评价,及时给与指导和鼓励,与学生关系融恰,促使学生充满信心,富于探索,敢于创新,这对于 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非常必要,也是促使学生坚持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因素.(3)、和学生做朋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 生谈心,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使学生和老师能相 互信任,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二、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主宰着整个教学活 动.合适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因 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和优化.在数学教 学中,每一课时教学内容都有一个教学重点需要学生掌握,要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 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 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