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你认为现代机械产品创新技术发展的关键点在哪里?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阐述理由.(50分,不少于8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4 09:48:37
你认为现代机械产品创新技术发展的关键点在哪里?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阐述理由.(50分,不少于800字)
你认为现代机械产品创新技术发展的关键点在哪里?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阐述理由.(50分,不少于800字)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公司都把高新技术注入机械产品的开发中,作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手段.本文就目前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作一综述,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1nbsp;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nbsp;nbsp;国民经济中的任何行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并提供装备;在国民经济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占60%以上.美国认为社会财富的来源机械制造业占68%;当今制造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四大支柱科学相互依存,但后三种科学必须依靠制造科学才能形成产业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而制造科学的发展也必须依靠信息、材料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机械制造业是任何其他高新技术实现工业价值的最佳集合点.例如,快速原型成型机、虚拟轴机床、智能结构与系统等,已经远远超出了纯机械的范畴,而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材料等众多技术于一体的现代机械设备,并且体现了人文科学和个性化发展的内涵.nbsp;nbsp;从美国来看,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从50年代以来,在美国大学中设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机械制造系统人才,着眼于世界市场竞争,企图霸占国际制造业市场.50年代初,当第一台数控机床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诞生以后,美国在机械制造业中采取的主导政策是走数控和计算机群控,实现机械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小批量生产自动化的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实践证明这一策略未能秦效,在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德国和日本是胜利者.70年代转向吸取德、日经验,使中、小批量生产通过成组技术(GT)实现生产系统柔性化和自动化.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拨款发展柔性化制造系统,并于80年代末完成了高度柔性化的全自动化小型工厂(smallnbsp;work)标准化工作,并向中小型企业推广.但由于忽略了市场的多变性和人因的作用,在与德、日的竞争中未能占上风,而使机械制造业每况愈下,一度认为机械制造业已成“夕阳工业”.通过10年论证,从概念上实现了从柔性制造到敏捷制造的转化,把宏观的国际市场需求与具体的公司生产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映,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新概念.2nbsp;敏捷制造(Agilenbsp;Manufacturing)——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nbsp;nbsp;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美国屡屡受挫.70年代后,机械制造业被看成是“夕阳工业”.产业衰退,巨额贸易赤字,经济空前滑坡,有关工业竞争“关键问题”讨论将近10年.1986年在美国科学技术基金会(NSF)支持下,麻省理工学院(MIT)深入研究衰退原因和振兴对策,认为产品在上市的时间(T)、质量(Q)、成本?和服务(S)等产品竞争四大关键因素中,质量已不再是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创新周期缩短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企业面临着不可预测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只有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满足用户个性需求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取胜.198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与李海大学(Lehighnbsp;University)工业工程系共同提出一种新的制造企业战略——敏捷制造(Agilenbsp;Manufacturing),并成立了国家制造科学中心(NCMS)和制造信息资源中心(MIRC),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商业部和众多公司支持,经国会听证后向联邦政府提出建议.现在由政府部门主持、企业与大学共同参与研究、开发和应用,称为21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nbsp;nbsp;2.1nbsp;敏捷制造的思路nbsp;nbsp;敏捷性体现在:持续变化性(产品、技术、管理模式)、快速反应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质量高标准、低费用;实现敏捷制造条件:设备高度柔性,可编程性和模式化;信息系统标准化和可维护性;人的因素和管理机构;nbsp;实施方式:虚拟公司、竞争—合作,用户参与设计与制造,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信息服务和系统管理功能.nbsp;nbsp;nbsp;2.2nbsp;敏捷制造特色革新制造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与制度,建立社会化的虚拟公司;nbsp;提高从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全过程的整体柔性;nbsp;在政府部门协调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nbsp;用户参与设计与制造;nbsp;发挥人因(知识、技艺和创造性)和信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