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8 18:02:07
民族风俗的作文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让我们走进傣族,了解傣族的泼水节.
节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佛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提着木桶,一时间水花四溅.他们要借这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据说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所以被别人坡道越多水,就说明他受到的祝福也越多,被泼到的人也越高兴.这样精彩的泼水节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哦.
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除了泼水,还有歌舞活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泼水节真是丰富多彩啊!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土家族吊角楼
吊角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有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苗族、土家族多居住在山区,坡度较大.建房时都喜欢建造有古色古香的吊角楼.这种吊角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
吊角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角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角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吊角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角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角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角,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一般都是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务、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总的看来,吊角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断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吊角楼一般两层,楼上楼下铺楼板,楼上开有窗户,通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到过苗乡土寨的外地人说:“苗香美”,、“土乡美”,美就美在吊角楼. 可是,在沱江边上的吊角楼,却另有一种形式和情趣.清澈的沱江水从城中穿流而过,青如罗带,宛如恬静的淑女.吊角楼悬于沿河两岸,根根木柱撑起一栋栋小巧玲珑的房子,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暖的家庭.
这种吊角楼,依山榜水,沿江连绵不断.从那窗口闪过的张张笑脸,又不禁是要想起沈老笔下黄昏薄暮中的吊角楼的风姿.入夜那临江窗户中灯光像星星在水上闪烁,那一座座吊角楼倒映在清流之中,宛若水下龙宫,十分清晰.白天那挤满沿河的浣衣女,把河水弄起阵阵漪涟,悠悠的荡开去,却象一抹一抹会心的 微笑,河在两岸的掩映中更加清冽,碧绿.吊角楼在古亭楼阁,新式建筑交相辉映之下,更加多采多姿.还有斑鸠在河洲觅食,丁丁雀低翔高飞,更为吊角楼添锦增色.
节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佛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提着木桶,一时间水花四溅.他们要借这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据说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所以被别人坡道越多水,就说明他受到的祝福也越多,被泼到的人也越高兴.这样精彩的泼水节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哦.
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除了泼水,还有歌舞活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泼水节真是丰富多彩啊!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土家族吊角楼
吊角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有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苗族、土家族多居住在山区,坡度较大.建房时都喜欢建造有古色古香的吊角楼.这种吊角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塔、喜子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
吊角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角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角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吊角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角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角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角,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一般都是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务、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总的看来,吊角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断常雕绣球,金爪等各种形体.吊角楼一般两层,楼上楼下铺楼板,楼上开有窗户,通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嗓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既美观又实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到过苗乡土寨的外地人说:“苗香美”,、“土乡美”,美就美在吊角楼. 可是,在沱江边上的吊角楼,却另有一种形式和情趣.清澈的沱江水从城中穿流而过,青如罗带,宛如恬静的淑女.吊角楼悬于沿河两岸,根根木柱撑起一栋栋小巧玲珑的房子,撑起了一个个甜蜜温暖的家庭.
这种吊角楼,依山榜水,沿江连绵不断.从那窗口闪过的张张笑脸,又不禁是要想起沈老笔下黄昏薄暮中的吊角楼的风姿.入夜那临江窗户中灯光像星星在水上闪烁,那一座座吊角楼倒映在清流之中,宛若水下龙宫,十分清晰.白天那挤满沿河的浣衣女,把河水弄起阵阵漪涟,悠悠的荡开去,却象一抹一抹会心的 微笑,河在两岸的掩映中更加清冽,碧绿.吊角楼在古亭楼阁,新式建筑交相辉映之下,更加多采多姿.还有斑鸠在河洲觅食,丁丁雀低翔高飞,更为吊角楼添锦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