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话题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08:36:20
如何写话题作文
1.切割话题.写作时将“大话题”进行切割,使之变成若干“小话题”,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一个去写.比如“尊重”可以切割为以下小话题: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会有尊严;神圣的尊严在捍卫正义的斗争中得到升华;科学的尊严不容侵犯;尊严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产生尊严的是理性——对正义的执著,而不是冲动——对虚荣的追求,等等.这样,就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考生,从而使话题作文的内容既不显得空泛又不失之单薄.
2.限制定向.话题的限制越少,留给考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大;话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写作时,必须加以限制,宽题窄作,切口过大,中心就不集中.限制的方法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前后都加,甚至在中间加.如“父辈”话题可限定为艰辛的父辈、父辈的遗憾、父辈的辉煌、父辈——执着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等等.再如“面对缺陷”这一话题,可以在中间加以限制:面对生理的缺陷、面对个性的缺陷、面对文化品位的缺陷、面对艺术品的缺陷、面对劳动产品的缺陷、面对人类自身的缺陷,等等.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内容也基本确定了,立意就不会有偏离题意的危险.
3.以问领写.面对宽泛的话题,可以以问领写,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如以“压力”为话题写作时,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再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方面来写文章.
此外,还必须善于扩大.①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的主题,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②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4.理解话题概念.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是做到切合题意的基础.比如写《心灵的选择》,“选择”是核心所在.如果考生不认真审题,仅仅就协作、互惠、双赢等作发挥,那就很可能写成一篇“给材料作文”,偏离题目的要求.当然,“心灵”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它规定了这种“选择”,必须是震动心灵、震撼灵魂的,必须是心灵承受一定压力的;这是一种思想经历升华的选择,是一种面对大是大非或者关涉良心、尊严、人格的选择,甚至有可能是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因此,这种选择常常是痛苦的,是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的,而最后证明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5.把握话题范围.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如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中的“和谐”大体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和谐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里的各种动物之间的和谐.很显然,“和谐”是一个大话题,写作时要能把握“和谐”的范围,就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和谐”来写.
6.辨明话题关系.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如“自信与他信”、“诚实与虚伪”、“人性人情与内心体味”、“树木•森林•气候”等等,要求考生在写作前要辨明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心灵的选择”,审题时要注意:话题中的“选择”,是指在两种或多种可能中,经过思索、掂量,作出的自觉(或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取舍(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这种在双向或多向中进行的选择,可以是尖锐的矛盾或对立,如生与死、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等等;也可以并不表现为尖锐的矛盾或对立,如情与理、正确与正确、善与善等等.但选择的结果必须或合情,或合理,或合法,或合度.“心灵”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因此“心灵的选择”必须区别于一般的选择:选择的内容、选择的过程必须有着思想或情感的矛盾、斗争或触动.再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是一种关系式话题.根据话题和引语解说会发现这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包含了四种关系:一是感情性质,即亲近与疏远;二是认知性质,即正确深刻与错误肤浅;三是对待方式,即认识事物与处理问题;四是情知方向,即由情到知与由知到情.“虚题”要“实”写.对于“虚题”,写作时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作者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虚实错位的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而不会再冥思苦想,耽误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实题”要“虚”写.有时提供的话题或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但我们在写作时,要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善于捕捉形象.实题虚写的关键在于形象与思想天衣无缝的融合.好文章应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文章内容会失之浮泛浅露,章法零乱;形象思维能力不强,文章会失之呆板,缺乏鲜活的灵性和感染力.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章才能既有形式、内容之美感、美质,又有思想的穿透力.②大胆展开联想.捕捉形象需要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力,它往往与对全文内容的构思同步进行进行.如以“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物象“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又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总之,运用此法要注意对实题(物)只能作必要的描绘,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象征的那个部分,虚作与实题(物)之间应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实”到“虚”,过渡要自然、贴切.
虚写与实写,相反相成、相辅相生.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2.限制定向.话题的限制越少,留给考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大;话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写作时,必须加以限制,宽题窄作,切口过大,中心就不集中.限制的方法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前后都加,甚至在中间加.如“父辈”话题可限定为艰辛的父辈、父辈的遗憾、父辈的辉煌、父辈——执着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等等.再如“面对缺陷”这一话题,可以在中间加以限制:面对生理的缺陷、面对个性的缺陷、面对文化品位的缺陷、面对艺术品的缺陷、面对劳动产品的缺陷、面对人类自身的缺陷,等等.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内容也基本确定了,立意就不会有偏离题意的危险.
3.以问领写.面对宽泛的话题,可以以问领写,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如以“压力”为话题写作时,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再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方面来写文章.
此外,还必须善于扩大.①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的主题,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②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4.理解话题概念.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是做到切合题意的基础.比如写《心灵的选择》,“选择”是核心所在.如果考生不认真审题,仅仅就协作、互惠、双赢等作发挥,那就很可能写成一篇“给材料作文”,偏离题目的要求.当然,“心灵”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它规定了这种“选择”,必须是震动心灵、震撼灵魂的,必须是心灵承受一定压力的;这是一种思想经历升华的选择,是一种面对大是大非或者关涉良心、尊严、人格的选择,甚至有可能是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因此,这种选择常常是痛苦的,是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的,而最后证明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5.把握话题范围.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如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中的“和谐”大体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和谐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里的各种动物之间的和谐.很显然,“和谐”是一个大话题,写作时要能把握“和谐”的范围,就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和谐”来写.
6.辨明话题关系.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如“自信与他信”、“诚实与虚伪”、“人性人情与内心体味”、“树木•森林•气候”等等,要求考生在写作前要辨明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心灵的选择”,审题时要注意:话题中的“选择”,是指在两种或多种可能中,经过思索、掂量,作出的自觉(或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取舍(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这种在双向或多向中进行的选择,可以是尖锐的矛盾或对立,如生与死、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等等;也可以并不表现为尖锐的矛盾或对立,如情与理、正确与正确、善与善等等.但选择的结果必须或合情,或合理,或合法,或合度.“心灵”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因此“心灵的选择”必须区别于一般的选择:选择的内容、选择的过程必须有着思想或情感的矛盾、斗争或触动.再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是一种关系式话题.根据话题和引语解说会发现这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包含了四种关系:一是感情性质,即亲近与疏远;二是认知性质,即正确深刻与错误肤浅;三是对待方式,即认识事物与处理问题;四是情知方向,即由情到知与由知到情.“虚题”要“实”写.对于“虚题”,写作时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作者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虚实错位的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而不会再冥思苦想,耽误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实题”要“虚”写.有时提供的话题或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但我们在写作时,要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善于捕捉形象.实题虚写的关键在于形象与思想天衣无缝的融合.好文章应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文章内容会失之浮泛浅露,章法零乱;形象思维能力不强,文章会失之呆板,缺乏鲜活的灵性和感染力.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章才能既有形式、内容之美感、美质,又有思想的穿透力.②大胆展开联想.捕捉形象需要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力,它往往与对全文内容的构思同步进行进行.如以“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物象“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又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总之,运用此法要注意对实题(物)只能作必要的描绘,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象征的那个部分,虚作与实题(物)之间应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实”到“虚”,过渡要自然、贴切.
虚写与实写,相反相成、相辅相生.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