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急求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9 20:00:49
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急求
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急求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
  应从以下方面理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理论上讲是这样,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土地面积较小,限制了机械化的应用,甚至无法利用机械.
  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 农业现代化
  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是万能的,不同区域采取农业产业化模式时,需要对该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运做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评价,盲目引进外界模式往往会导致失败.
  2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
  3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素质的农民这一主体来推进,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总之,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4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还十分艰巨.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剩余数量高达1.7亿之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城市化滞后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第三产业发育滞后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 还应看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高度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已有40%以上的农村强壮劳动力投入到了非农产业.而把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儿童及老人.据有关资料,我国的妇女承担着60%的农活,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趋于弱化.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我国农户约2亿个,除数量有限的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村实行规模经营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将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竞争压力.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农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广种薄收、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从农业资源角度看,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水土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不断加剧,人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被挤占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和25%,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增加,下个世纪我国农业资源将迅速接近承载能力的上限.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我国人均为8.17和2424立方米,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越密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它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的肥土层,经济损失100亿元. 二是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 三是森林资源锐减.例如,因乱砍滥伐,海南热带雨林面积已由1956年的86.6万公顷减至目前的24.5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目前仅为7.2%.四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污染严重.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