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怎样做能少扣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6 00:23:58
阅读理解怎样做能少扣分?
建议先分析题目,按照给分的多少来分点分条答.主要还是抓住文章中心,答这类题目要往文章主旨上靠才容易拿分,偏离了主旨一般得不到高分的.再有就是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和文章语言结合起来,不能太主观,也不能直接用文章中句子答.(这些是我们老师说的.)
下面是搜到的一点资料,楼主看之前先试着读一读孙犁的《老家》,再看看吧,下面有阅读答案和分析: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分量,也是考生比较头疼的一道大题,区分度高,得分率较低,原因也许是多种因素,但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阅读本是个性化的,对文本的理解受到读者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就高考而言,它的阅读不是个性化的,而是要达到命题人认为的共性化的阅读,从这个角度上说,它与阅读的本质有差异,因而造成学生失分.二是阅读文章取材上的高品位,高文化内涵,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要求较高,与学生平常的自主阅读在选材上存在差异,增大了难度,学生个体的差异悬殊,拉开了距离.三是语言的表述不到位,心中明白,下笔却不利落,“茶壶中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形不在少数.四是答题技巧没掌握,答非所问,不明确命题人的意图,胡乱作答.针对以上几种缘由,我在教学中逐渐摸索探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以《老家》为例,具体谈谈.
老 家 孙 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1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2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3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4种仲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5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一 抓根
所谓的“根”就是要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把文章粗略的阅读一遍,就匆匆忙忙的作后面的问题,当然,考场上时间宝贵,我们可以理解.但平常的阅读习惯却很不好,这种没有消化的文章做起来就难了,费时费力效果差,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断章取义,就文字而文字,没有抓住文章的灵魂,所回答的答案也就容易出错.真正要做好题,提高简答题的准确率,首先必须把文章吃透,这就是我所说的“抓根”.怎样才能抓住文章的“根”呢?最关键的方法只有两招:即理清每一段中句与句的内在关系,理顺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以《老家》的第一段为例来说明:本段共有五句话, 1用自己的诗句引出记叙的思念故乡话题,2、3、4 紧承上文写自己接连做回家的梦,梦境的具体情形,5 对2、3、4句总括,并交待下文.句与句的内在关系理清了,这一段的中心就出来了,主要描写梦境中回家的种种困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切.以此类推,其他各段也这样做,对学生而言,这种方法难度不大,这是理解文章最管用的一招,不管文章怎么变,方法都管用,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在理清了句与句的内在关系后,在明确了各段的中心后,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完成第二招,理顺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继续以《老家》为例来说明 .文章各自然段的大意是: 主要描写梦境中回家的种种困扰, 梦醒后的情形, 回过老家,但现在不想回去的原因, 前两次回家的情形 , 说不清楚又为什么浓烈的思念故乡, 自己和老家的联系, 强调人对故乡的感情是难以割断的, 描写老屋破败的情形, 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尊重, 再写老屋,寄托思乡之情,故乡的变化和老屋的衰落 ,自己复杂的心绪, 伤感的理解.前10段重在描写其“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的矛盾心境,后边的段落主要在写“听其自然”“新旧更替”的必然,其核心是表达对故乡矛盾的心情.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文章的中心,从而整体上把握文章,把文章读懂读透.这种阅读方法表面看起来费时费人,但却是一劳永逸,理解深刻,不会出大错.推而广之,任何一篇现代文都可以通过这两招将文章读懂.
二 理干
理干就是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要求中获取命题人的意图,确定答题的方向,答案可能存在的有效信息段,作答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审题.前文说过,现代文阅读在应试中是不需要个性化的阅读的,而是喜欢共性化的阅读.命题人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悄悄地暗示我们答题的方向,方式方法,我经常开玩笑地给学生说就是暗送秋波.可惜同学们忽略这一点,没有抓住题干里种种的暗示,造成失分.仍然以《老家》的试题为例来说明.
1,文章开头描写了梦境中回家的哪些困扰?试分条概述.
“文章开头”暗示答案所在的有效信息段,“梦境中回家的困扰”透露筛选信息的范围,‘分条概述’说明作答的方法.这些题干要求都很好的暗示了回答此题的要点.可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有用的共性化阅读的暗示,比如不分条,比如不概括,比如不用文中的词语,很可惜的丢分.而且从题干要求来讲,这道题命题人想考查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1,请假不准;2,迷失路途;3,旅途泥泞.
2,整和文章有关内容,说说文章多次描写老屋有哪些作用?
这道题就当时学生的作答来说,很不理想.一个省级重点中学的理科实验班中只有两个同学思路正确,可想而知,其他同学的回答情况.实际上这道题的答题方法就隐藏在题干中,就是“整和文章有关内容”,同学们只要稍微问一下“整和文章中有关什么的内容”,解题思路就出来了.整和有关老屋的内容,这样找出文中描写老屋的段落,具体简析一下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1,描写老屋的破败表达作者对故园荒废的感伤; 2,故乡的老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描写老屋和故乡的新房相对照,表达“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的伤感又理解的情绪.
三. 重表述
由于平日阅读重在内心对文章的理解,看重动脑 ,缺乏必要的语言表述训练,轻视动手.但是考场上的阅读理解最终全部借助于文字的表述,仿佛一个使惯了刀的人,突然要他使用枪,总感觉不顺手.简答题能不能得分,阅卷老师是依据卷面上的文字来判定的.学生心里明白而笔不能言者,大有人在.存在的不足有:一是脱离文本,全运用自己的话,主观性就会浓郁;二是照抄原文,不加改动,表述生硬不自然,三是语言不加以组织,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明确;四是答题不注意技巧,不能准确表达.
针对以上问题,在复习备考阶段,一定要训练学生的手感,要认真地组织语言,仔细书写,而不能空泛的讲.例如,我利用一节课时,让学生先做;然后再以学生回答的情况为例进行讲解,这样效果较好.仍然以《老家》的试题为例来说明.第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就不分条,有的表述时全用自己的语言,他回答“没有时间,找不着路,没鞋子穿”这种主观色彩太浓的回答会让阅卷老师扣分的;有个同学照抄原文,虽然阅卷老师一看就知道他筛选的信息正确,但由于啰嗦,不概括,也会遭到扣分的.有的同学做完后不检查,结果阅卷老师一读,语句不通顺,前后意思表达不清,同样要漏分.
现代文阅读答案的语言组织非常重要,首先要让学生把阅读理解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注重笔头功夫的训练;其次要让学生明白答案的要点,关键性的词语必须运用原文的词句;第三要知道答题的格式,不要偷懒,减去一些必要的前言或后序,造成语句表意不明确;最后要注意卷面的清整,语句通畅,养成严谨的作答习惯.
实际上,现代文阅读在应试中是有规律可循的,既可以根据考点来单项训练,也可以利用文体区别对待,但读懂文章,审清题干,注重表述却是不能忘却的方法.
楼主希望对你有帮助啊.O(∩_∩)O~
下面是搜到的一点资料,楼主看之前先试着读一读孙犁的《老家》,再看看吧,下面有阅读答案和分析: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分量,也是考生比较头疼的一道大题,区分度高,得分率较低,原因也许是多种因素,但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阅读本是个性化的,对文本的理解受到读者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就高考而言,它的阅读不是个性化的,而是要达到命题人认为的共性化的阅读,从这个角度上说,它与阅读的本质有差异,因而造成学生失分.二是阅读文章取材上的高品位,高文化内涵,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要求较高,与学生平常的自主阅读在选材上存在差异,增大了难度,学生个体的差异悬殊,拉开了距离.三是语言的表述不到位,心中明白,下笔却不利落,“茶壶中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形不在少数.四是答题技巧没掌握,答非所问,不明确命题人的意图,胡乱作答.针对以上几种缘由,我在教学中逐渐摸索探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以《老家》为例,具体谈谈.
老 家 孙 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1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2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3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4种仲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5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那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晨起作.闷热,小雨.
一 抓根
所谓的“根”就是要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把文章粗略的阅读一遍,就匆匆忙忙的作后面的问题,当然,考场上时间宝贵,我们可以理解.但平常的阅读习惯却很不好,这种没有消化的文章做起来就难了,费时费力效果差,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断章取义,就文字而文字,没有抓住文章的灵魂,所回答的答案也就容易出错.真正要做好题,提高简答题的准确率,首先必须把文章吃透,这就是我所说的“抓根”.怎样才能抓住文章的“根”呢?最关键的方法只有两招:即理清每一段中句与句的内在关系,理顺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以《老家》的第一段为例来说明:本段共有五句话, 1用自己的诗句引出记叙的思念故乡话题,2、3、4 紧承上文写自己接连做回家的梦,梦境的具体情形,5 对2、3、4句总括,并交待下文.句与句的内在关系理清了,这一段的中心就出来了,主要描写梦境中回家的种种困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切.以此类推,其他各段也这样做,对学生而言,这种方法难度不大,这是理解文章最管用的一招,不管文章怎么变,方法都管用,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在理清了句与句的内在关系后,在明确了各段的中心后,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完成第二招,理顺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继续以《老家》为例来说明 .文章各自然段的大意是: 主要描写梦境中回家的种种困扰, 梦醒后的情形, 回过老家,但现在不想回去的原因, 前两次回家的情形 , 说不清楚又为什么浓烈的思念故乡, 自己和老家的联系, 强调人对故乡的感情是难以割断的, 描写老屋破败的情形, 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尊重, 再写老屋,寄托思乡之情,故乡的变化和老屋的衰落 ,自己复杂的心绪, 伤感的理解.前10段重在描写其“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的矛盾心境,后边的段落主要在写“听其自然”“新旧更替”的必然,其核心是表达对故乡矛盾的心情.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文章的中心,从而整体上把握文章,把文章读懂读透.这种阅读方法表面看起来费时费人,但却是一劳永逸,理解深刻,不会出大错.推而广之,任何一篇现代文都可以通过这两招将文章读懂.
二 理干
理干就是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要求中获取命题人的意图,确定答题的方向,答案可能存在的有效信息段,作答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审题.前文说过,现代文阅读在应试中是不需要个性化的阅读的,而是喜欢共性化的阅读.命题人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悄悄地暗示我们答题的方向,方式方法,我经常开玩笑地给学生说就是暗送秋波.可惜同学们忽略这一点,没有抓住题干里种种的暗示,造成失分.仍然以《老家》的试题为例来说明.
1,文章开头描写了梦境中回家的哪些困扰?试分条概述.
“文章开头”暗示答案所在的有效信息段,“梦境中回家的困扰”透露筛选信息的范围,‘分条概述’说明作答的方法.这些题干要求都很好的暗示了回答此题的要点.可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有用的共性化阅读的暗示,比如不分条,比如不概括,比如不用文中的词语,很可惜的丢分.而且从题干要求来讲,这道题命题人想考查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1,请假不准;2,迷失路途;3,旅途泥泞.
2,整和文章有关内容,说说文章多次描写老屋有哪些作用?
这道题就当时学生的作答来说,很不理想.一个省级重点中学的理科实验班中只有两个同学思路正确,可想而知,其他同学的回答情况.实际上这道题的答题方法就隐藏在题干中,就是“整和文章有关内容”,同学们只要稍微问一下“整和文章中有关什么的内容”,解题思路就出来了.整和有关老屋的内容,这样找出文中描写老屋的段落,具体简析一下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1,描写老屋的破败表达作者对故园荒废的感伤; 2,故乡的老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描写老屋和故乡的新房相对照,表达“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的伤感又理解的情绪.
三. 重表述
由于平日阅读重在内心对文章的理解,看重动脑 ,缺乏必要的语言表述训练,轻视动手.但是考场上的阅读理解最终全部借助于文字的表述,仿佛一个使惯了刀的人,突然要他使用枪,总感觉不顺手.简答题能不能得分,阅卷老师是依据卷面上的文字来判定的.学生心里明白而笔不能言者,大有人在.存在的不足有:一是脱离文本,全运用自己的话,主观性就会浓郁;二是照抄原文,不加改动,表述生硬不自然,三是语言不加以组织,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明确;四是答题不注意技巧,不能准确表达.
针对以上问题,在复习备考阶段,一定要训练学生的手感,要认真地组织语言,仔细书写,而不能空泛的讲.例如,我利用一节课时,让学生先做;然后再以学生回答的情况为例进行讲解,这样效果较好.仍然以《老家》的试题为例来说明.第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就不分条,有的表述时全用自己的语言,他回答“没有时间,找不着路,没鞋子穿”这种主观色彩太浓的回答会让阅卷老师扣分的;有个同学照抄原文,虽然阅卷老师一看就知道他筛选的信息正确,但由于啰嗦,不概括,也会遭到扣分的.有的同学做完后不检查,结果阅卷老师一读,语句不通顺,前后意思表达不清,同样要漏分.
现代文阅读答案的语言组织非常重要,首先要让学生把阅读理解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注重笔头功夫的训练;其次要让学生明白答案的要点,关键性的词语必须运用原文的词句;第三要知道答题的格式,不要偷懒,减去一些必要的前言或后序,造成语句表意不明确;最后要注意卷面的清整,语句通畅,养成严谨的作答习惯.
实际上,现代文阅读在应试中是有规律可循的,既可以根据考点来单项训练,也可以利用文体区别对待,但读懂文章,审清题干,注重表述却是不能忘却的方法.
楼主希望对你有帮助啊.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