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举例分析秦汉文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00:08:10
举例分析秦汉文化.
举例分析秦汉文化.
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决定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发展,二是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比较稳定.‘

秦汉之文学艺术1.文学  秦汉时期的文学,以散文、赋和诗歌为主.
散文
战国兽带纹鼎
散文可以《史记》为代表,这是一部很好的散文集,许多篇传记具体生动地记述或刻画了社会各个方面的事件或人物,形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和憎.
两汉时期有很多文字生动、说理深刻的政论文章,其中以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徙民实边策》最有代表性.桓宽撰的《盐铁论》是一部以讨论西汉王朝的盐铁政策为中心内容的著作,文字生动,语言流畅,是一部优秀的对话体文学作品.

春秋鼠季鼎
赋是两汉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材,一般文人都喜作赋.西汉的赋起初尚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西汉中期以后,成为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工具.这样的赋篇幅很长,叫做大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是这样一些典型.虽有一点讽刺统治者的味道,但不起什么作用.
东汉时期的赋篇幅短小,向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叫做小赋.张衡的《思玄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都表达了作者讶当时社会的不满,揭露了宫场的黑暗腐朽,对于人民的贫困生活也有一定的同情.
诗歌  
两汉的诗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乐府》也叫做《乐府诗》,是汉武帝时期由乐府采集民间诗歌选编配乐而成的诗集,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平陵东》、《思悲翁》、《东门行》、《有所思》、《陌上桑》等,分别反映了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繁重徭役、横征暴敛的不满,反映了妇女不幸的命运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等.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中后期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为求功名利禄,背井离乡,四处奔走.他们把对社会的感触,倾注到作品之中.如《冉冉孤生竹》、《孟冬寒气至》、《明月何皎皎》、《迢迢牵牛星》等,就是倾述生离死别、情感追求、仕途坎坷的诗篇.《生年不满百》、《青青河畔草》等,则充满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思想,反映了作者走投无路,内心苦闷的境况.
两汉的诗歌形式自然朴素,用语通俗深刻,与赋体大不相同.它发展了《诗经》中的《国风》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于后代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2.艺术  绘画
刘彻
两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很发展.宫廷府寺的墙壁上,贵族、官僚、地主的宅第的墙壁、墓壁上,盛行以绘画装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汉景帝子鲁恭王在曲阜修建的灵光殿.据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记载,壁画先是太古裸体粗犷(guǎng广)奇怪的神话人物,其次是穿戴冠冕的黄帝、尧、舜,再次是夏、商、周三代兴亡.凡历史上著名的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的事迹,国君的贤愚,政事的成败,莫不绘载.主题之外,饰以天文、万物、神怪、异事,是一组色彩鲜明、情态生动的巨幅图画.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幅彩绘帛画,全长二○五厘米,上部宽九二厘米,下部宽四七·七厘米.帛画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上部左右分别绘扶桑九日和嫦娥奔月两个神话故事,中部绘贵妇出行图,下部绘宴饮图.主题之外,饰以飞龙、异兽、特钟、巨磬等等,以朱砂、石青、石绿绘制,线条流畅,着色鲜艳精细,人物情态自若,鸟兽栩栩(xǚ许)如生.
雕塑
秦始皇兵马俑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很发展.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是一座雕塑艺术的宝库.这个俑坑是1974年发现的,陈列着武士俑六千余个,每个武士身高1.8~1.86米,有的身着短褐,有的外披铠甲,有的持弓,有的执剑,都生气勃勃.出土陶马,高1.7米,长两米多,都翘首仰颈,双目前视,四腿挺立,气宇轩昂.这实在是一个强大的军阵,似在待命出征.
西汉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其中的“马踏匈奴”刻石是为纪念霍去病的战功而刻的,形象生动逼真,最为著名.其他石刻都是用巨大完整的天然石料顺势加工而成的.有伏虎、卧马、牯(gǔ古)牛、跃马、卧象、人熊相搏,猛兽食羊等.
东汉时期的雕塑,以1969年在甘肃武成雷台的一座墓葬中发现的铜马、铜俑最有代表性.有铜马四十匹,铜奴婢二十八件.有一匹天马,凌空飞驰,形姿矫健,头微左扬,三足高举,一足踏一飞燕,燕展翅疾飞,作惊悸回首状.这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一件极为优秀的代表作.
东汉时期主要用于垒砌墓葬的画像石(砖),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雕刻艺术.画像多用单线阴刻或阳刻技法,内容有官吏出行图、狩猎图、战争图,还有农业生产、煮盐、锻铁、木工、纺织、宴饮、百戏、烹调等场面,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浮雕艺术.
编辑本段秦汉之史学  两汉时期,封建统治者继承了前代由国家修史的传统,在中央设史官,编修历史.其中最有名的史书是《史记》和《汉书》.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武帝时,为太史今,学识渊博.原拟撰写一部史书,未及撰述,就因病去世.司马迁幼时聪慧,十岁开始诵习古文.二十岁时,周游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东、河南的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了解了各地的一些风尚习俗和民间传说,接触过社会各个方面的人物.后为郎中,奉使到今四川、云南等地,对当地少数民族等有所了解.继父任太史今后,又得博览史官所藏图书.他的学术根基深厚,经历丰富,这是后来他撰写《史记》的极有利的条件.
《史记》的撰述,开始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约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撰成.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此后二千年间的正史编纂创立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作为一位史官,原来写作目的是为了宣扬“明圣盛德”,“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先人所言.”以为西汉王朝的统治服务.可是天汉二年(前99年),他为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腐刑(宫刑),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思想上起了某些变化.他说:“诟莫大于宫刑”.他当时极度悲愤,曾想到死;可是为了完成《史记》一书的写作,还是需要活下来.他孙子膑脚、屈原放逐等古人古事来自勉,借撰述以抒发郁结,申述己志.他对西汉统治者极不满,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他对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领袖,则给予同情.他说:“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因而为陈胜、吴广作“世家”,同五霸、七雄等诸侯并列,评价很高.除此以外,还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
班固与《汉书》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他的父亲班彪,是著名的史学家.因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以补足《史记》的西汉部分.书未成,彪死,其子固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他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修成《汉书》一百卷(后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始于刘邦起兵,终于王莽覆灭,记述了二百三十余年间的史事人物.属于西汉前期的内容,多采自《史记》.全书体例也仿照《史记》,惟改“书”为“志”,废“世家”人“列传”.《汉书》十志比《史记》八书的内容详备.《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等是班固的新创.《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整、内容丰富的断代史.各传、志多载录有关学术、政论文章,因之又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班固死时,“八表”和《天文志》还没有写好,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和史学家马续完成.
《汉书》的主要缺点是封建正统思想严重.晋人傅玄在评论《汉书》时说:“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书.”《汉书》的思想性远不如《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