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谁有2010年10月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9 08:04:33
谁有2010年10月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答案?
谁有2010年10月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答案?
绪论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第二章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答案不行,慎用!)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争论由来已久,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没能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
  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
  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某些逻辑证明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6、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答: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自由发挥)
  第六章
  3.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4.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
  ⒊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如何?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