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唐朝时期丝织业有何新的发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09:01:30
唐朝时期丝织业有何新的发展?
唐朝时期丝织业有何新的发展?
丝织技术的进步
到隋唐时期,丝绸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留传至今的一本阿拉伯游记中,曾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阿拉伯商人在广州采购丝绸时,碰到了一位穿着丝绸服装的官员,他透过丝绸看见官员的胸口有一颗痣,无限感慨地说:“中国的丝衣真是了不起,隔着一层还能看见里面的黑痣.”官员听后哈哈大笑,撩开领口和袖口数着:“我哪里是一层丝衣?我穿了五件丝衣啊!”
不错,这就是唐朝的丝织技术.不但是唐朝,南北朝时期开始,纬线起花锦已经非常考究.这种纬线起花工艺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的毛织品工艺,后传入中原,运用于丝织物上,较之经线起花织机复杂,但操作方便,能织出比锦更繁杂的花纹和宽幅的作品.
在“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北朝时期的丝绸中,不仅有精致的平纹经锦,还有不少经斜纹绮,如“套环对鸟纹绮”,“套环贵字纹绮”,不仅纹饰较汉绮复杂,而且质地更细薄透明.出土的各种五色丝线织成的织锦用色复杂,提花准确,锦面细密,质地也较薄.
现在保存在日本正仓院的丝绸实物中,也有唐代的各种织锦,如用染花经丝织成的“广东锦”;用很多小梭子根据花纹着色的边界,分块盘织而成的“缀锦”;利用彩色纬丝显花,并分段变换纬丝的彩色“纬锦”;以及利用经上显露花纹的“经锦”;其中“广东锦”就是现在流行的“印经织物”的前身.缀锦是日本的称谓,在中国叫“缂丝”.用经丝牵扯成晕色彩条的方法在现代纺织中也大量应用.经丝显花的经锦在汉代就有.而用纬丝显花,分段变色,可以使织物更加密实,花纹也更加精细,色彩变换更加自由.
最能代表唐代丝织工艺的就是双面锦和缂丝.
双面锦的织法是经线和纬线各自相交织成两层平纹织物.据专家研究,至迟在公元685-688年间,唐代织工就已能够熟练地织造这种双面锦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就出土有一种双面锦,由两组不同色的经线和两组不同色的纬线交织而成,正反两面花纹相同,区别仅仅是花纹和地纹的着色互相转换,即正面花纹的颜色,在反面就是地纹的颜色,而正面地纹的颜色正是反面花纹的颜色,这还是现代“双层平纹变化组织”的织法,它的特点是正反两面都能使用,而且组织牢固,使用性能好.
缂丝织法是“通经断纬”,由彩纬显现花纹,以花纹为边界,以满幅透空针孔,悬而视之,犹如万缕晶珠,如雕似镂,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缂丝不受着色的影响,可以随心所欲地织造出各色图案,显得古朴而典雅,可以摸、擦、揉、洗,具有千年不坏的质地.阿斯塔那出土的舞俑缂丝,以及更早时期的楼兰汉代遗址中出土的采用“缂”法织成的毛织物,都足以说明这种独特丝织工艺在中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缂丝工艺一般用于制作高级工艺品,身价高昂,大多出现在贵族帝王的生活中.
唐代刺绣工艺也发展较大,新创有直针、缠针和平金,以及齐针、套针、贴绢、堆绫和缀珠等技术.为了显示富贵,当时还流行在绫罗上用金银两色线来刺绣,或以金银色来描花,而铺绒绣技法则已能表现颜色退晕和晕染的敷彩效果.赤峰辽代附马墓中曾出土有晚唐五代时期的织金锦、提花纱、平金鸟纹织物残片等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绣品大量使用金线金片,而且捻金技术相当高超.
唐代丝绸图案也有许多新异的样式,特别精美.其图案组织有“陵阳公样”的对称式,有团窠式、散点式、几何纹式等.陵阳公是唐太宗(公元599-649年)时的窦师伦,曾创制了不少花式,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一直流行了几百年,因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这些花样就被称为“陵阳公样”.唐代还有一种“狩猎文锦”,团花之中有人物骑射、走兽飞奔,以及花草树木,而团花之外,又点缀串珠形图案,层次分明,十分流行.
不仅丝织工艺有了进步,印染工艺发展到这一时期,蜡染、夹染、绞染等染色工艺也已经相当成熟,还兴起了多色染缬,汉代蜡缬的颜色多为蓝地白花,比较单纯,晋以后已能印出十几种颜色,至唐朝开始可以说就已经五花八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