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士兵突击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6 10:58:25
(征文)士兵突击观后感
请各位帮帮我吧
帮我写1篇2000字的士兵突击观后感
谢谢了
的确是2000字
可怜啊!!!
请各位帮帮我吧
帮我写1篇2000字的士兵突击观后感
谢谢了
的确是2000字
可怜啊!!!
士兵突击》观后感之战友情深
应该感慨,好久没看到这么优秀的军旅电视剧了,一直以来,看到电视里穿军装的,就换台走人.可是我看到《士兵突击》的第一个镜头,就转不动眼睛,疯狂地在网络上搜索,终于BT下完整的、还算清晰的全部28集.两天一夜看完,数次泪流满面,看完意犹未尽,心潮难平,于是,又把原著小说看了一遍.回味了一天有余,感觉,如果不写点什么,就对不起自己这几天的激动与泪水.
感情,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生命之源.很难想像一部毫无感情投入的作品,会因其它因素而深入人心.《士兵突击》,就是以战友之情贯穿始终,以极纯朴的语言、极平淡的细节一一刻画出士兵之间那股血浓于水的战友深情.当然,感情也是多样化的,但再多样化的感情,如果离开了朴实的生活根基,即使能让人感动一时,却绝不会有让人持久不忘的生命力.
战友之情,不是谁都能理解的.就象现今衣食丰足的人们无法理解祖父辈们在那个人祸大于天灾的岁月对一粒粮食的珍惜,就象一个无信仰的人无法理解藏传佛教信徒磕长头去朝圣的虔诚.一个从未当过兵,从来没有与士兵一起生活过的人,也无从理解当兵人之间的感情,无法理解诸如“一个车皮拉来的”“他是我同年兵”“他是我的兵”“他是我班长”“他是我老班长”之类随口而出的词句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士兵突击》战友感情刻画的成功之处,就是这些平实的、当兵人身边的话语与事件.指导员要带新兵许三多这个“呆兵”要离开驻守草原的五班,许三多偷偷跑出去躲了一夜,第二天回来时被班里战友“收拾”,初时大笑,后来嚎淘大哭,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走!我离开过家,我不想再离开家!”此语一出,就让我与银屏上的兵们一样热泪满眶.这一句话,有千言万语在内:五班,已经被这个离家的孩子当成第二个家,五班战友,已经被这个木纳新兵当成了亲人,这次离别,跟当初离开家乡离开父亲哥哥这些亲人的感觉一样,却因为这重复的别离情绪而更加伤心……我至今记得,我把一个新兵送到靶场看护班时,一路上那战士兴奋得又说又笑,但在我说“你在这儿跟着班长们好好干,我要回去了”时,他放声大哭:排长,我跟你回去!声嘶力竭地哭喊,让他回复成一个十八岁的孩子.他不是想抗命,我知道,他就是离不开三个月一起风雨共度、摸爬滚打的战友.离开新兵班,还有我在身边,但离开了我,他就再也没有那段日子生死与共的人了……
剧中这些情节,俯首皆是.五班长老马要复员了,却一直惦念着许三多,好不容易找到演习场,四处问“许三多来了没有?”而许三多因为刚刚暴露伪装、让七连一个星期的伪装训练成果付之东流而郁闷不已,本来只是郁闷,只是伤感,但他在装甲车内一听到老班长的声音,马上就泪如泉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马是他第一任班长,是亲人.在别人面前可以掩伤而笑,但在亲人面前,我们却永远只会流泪疗伤.虽然,许三多最终没有走出装甲车与班长见面,可是,那种灵魂之上的牵挂与依恋,信任与亲情,已经见不见面都无所谓了.
许三多成为钢七连的尖子兵到师部示范射击归来,发现班长史今要复员马上要走,就抢包扑到床板上压在身下死不松手,坚决不放班长走.网上不少评论说,这情节有些失实,有些过头,包括许多当过兵的人也这么说.那么,我只能说,他们看这个电视剧是走马观花,或是,细看了却未能理解其中的感情线索.许三多从一个“呆兵”成长为一个训练尖子,成为标兵专业户,成为连里的NO.1,离不开史今这个“军中之母”——一个好班长的教导与关爱,许三多能成为一个好兵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为了班长一句话:只要你进步了,班长就进步了,班长进步了,就不用退伍了.于是,他才玩了命的训练,把自己所有能拿 回来的名次全部拿了回来.史今,作为一个班长,确实也值得许三多为他如此痛哭失声以至于敢抗命不遵.那种细心,那种处处为许三多着想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无一不体现着他做为一个班长、一个兄长、一个战友的伟大.
钢七连,这个连散人走、在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中被打散的优秀连队,被编剧与演员们抓住了魂,所以演出的一场场男人之间的感情戏无不让人动容.尤其是连长高成这个角色,个性,热情,豪爽,有能力有魅力更有朝气还有点孩子气,即富有本剧的特色,又是一个在任何军营中都能找到其原型的基层军官形象.只要他订的标准你达到了,你就是他眼里的红人,你就可以跟他没大没小甚至可以踢他屁股,但如果你达不到训练标准,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他对你也视若不见.他不是那种可以“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形”的高大全的模范、标兵之类的形象,一喜一怒全是生活化的、个性化的,一言一行那样的可亲可信.所以,由他而始,钢七连形散魂在,战友之情无时无刻不把那个散在各处的兵们紧紧维系在一起.
至于后半部分,许三多成了老A,战友之情又有了哲学意义上的升华,由简单的认同感、亲切感,逐渐上升成生死相依、生命相托的战斗情谊,“不抛弃,不放弃”,是此剧全部灵魂的概括,也是它所描述的战友情深的根源所在.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不仅是一首歌,一句口号,这是千百年来所有当兵人用鲜血与生命铸成见证的战友深情.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11-1/2402152.shtml
http://6mx.net.cn/content/2007-7-13/23478.html
上面的两个网站都有
应该感慨,好久没看到这么优秀的军旅电视剧了,一直以来,看到电视里穿军装的,就换台走人.可是我看到《士兵突击》的第一个镜头,就转不动眼睛,疯狂地在网络上搜索,终于BT下完整的、还算清晰的全部28集.两天一夜看完,数次泪流满面,看完意犹未尽,心潮难平,于是,又把原著小说看了一遍.回味了一天有余,感觉,如果不写点什么,就对不起自己这几天的激动与泪水.
感情,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生命之源.很难想像一部毫无感情投入的作品,会因其它因素而深入人心.《士兵突击》,就是以战友之情贯穿始终,以极纯朴的语言、极平淡的细节一一刻画出士兵之间那股血浓于水的战友深情.当然,感情也是多样化的,但再多样化的感情,如果离开了朴实的生活根基,即使能让人感动一时,却绝不会有让人持久不忘的生命力.
战友之情,不是谁都能理解的.就象现今衣食丰足的人们无法理解祖父辈们在那个人祸大于天灾的岁月对一粒粮食的珍惜,就象一个无信仰的人无法理解藏传佛教信徒磕长头去朝圣的虔诚.一个从未当过兵,从来没有与士兵一起生活过的人,也无从理解当兵人之间的感情,无法理解诸如“一个车皮拉来的”“他是我同年兵”“他是我的兵”“他是我班长”“他是我老班长”之类随口而出的词句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士兵突击》战友感情刻画的成功之处,就是这些平实的、当兵人身边的话语与事件.指导员要带新兵许三多这个“呆兵”要离开驻守草原的五班,许三多偷偷跑出去躲了一夜,第二天回来时被班里战友“收拾”,初时大笑,后来嚎淘大哭,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走!我离开过家,我不想再离开家!”此语一出,就让我与银屏上的兵们一样热泪满眶.这一句话,有千言万语在内:五班,已经被这个离家的孩子当成第二个家,五班战友,已经被这个木纳新兵当成了亲人,这次离别,跟当初离开家乡离开父亲哥哥这些亲人的感觉一样,却因为这重复的别离情绪而更加伤心……我至今记得,我把一个新兵送到靶场看护班时,一路上那战士兴奋得又说又笑,但在我说“你在这儿跟着班长们好好干,我要回去了”时,他放声大哭:排长,我跟你回去!声嘶力竭地哭喊,让他回复成一个十八岁的孩子.他不是想抗命,我知道,他就是离不开三个月一起风雨共度、摸爬滚打的战友.离开新兵班,还有我在身边,但离开了我,他就再也没有那段日子生死与共的人了……
剧中这些情节,俯首皆是.五班长老马要复员了,却一直惦念着许三多,好不容易找到演习场,四处问“许三多来了没有?”而许三多因为刚刚暴露伪装、让七连一个星期的伪装训练成果付之东流而郁闷不已,本来只是郁闷,只是伤感,但他在装甲车内一听到老班长的声音,马上就泪如泉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马是他第一任班长,是亲人.在别人面前可以掩伤而笑,但在亲人面前,我们却永远只会流泪疗伤.虽然,许三多最终没有走出装甲车与班长见面,可是,那种灵魂之上的牵挂与依恋,信任与亲情,已经见不见面都无所谓了.
许三多成为钢七连的尖子兵到师部示范射击归来,发现班长史今要复员马上要走,就抢包扑到床板上压在身下死不松手,坚决不放班长走.网上不少评论说,这情节有些失实,有些过头,包括许多当过兵的人也这么说.那么,我只能说,他们看这个电视剧是走马观花,或是,细看了却未能理解其中的感情线索.许三多从一个“呆兵”成长为一个训练尖子,成为标兵专业户,成为连里的NO.1,离不开史今这个“军中之母”——一个好班长的教导与关爱,许三多能成为一个好兵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为了班长一句话:只要你进步了,班长就进步了,班长进步了,就不用退伍了.于是,他才玩了命的训练,把自己所有能拿 回来的名次全部拿了回来.史今,作为一个班长,确实也值得许三多为他如此痛哭失声以至于敢抗命不遵.那种细心,那种处处为许三多着想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无一不体现着他做为一个班长、一个兄长、一个战友的伟大.
钢七连,这个连散人走、在军队编制体制改革中被打散的优秀连队,被编剧与演员们抓住了魂,所以演出的一场场男人之间的感情戏无不让人动容.尤其是连长高成这个角色,个性,热情,豪爽,有能力有魅力更有朝气还有点孩子气,即富有本剧的特色,又是一个在任何军营中都能找到其原型的基层军官形象.只要他订的标准你达到了,你就是他眼里的红人,你就可以跟他没大没小甚至可以踢他屁股,但如果你达不到训练标准,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他对你也视若不见.他不是那种可以“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形”的高大全的模范、标兵之类的形象,一喜一怒全是生活化的、个性化的,一言一行那样的可亲可信.所以,由他而始,钢七连形散魂在,战友之情无时无刻不把那个散在各处的兵们紧紧维系在一起.
至于后半部分,许三多成了老A,战友之情又有了哲学意义上的升华,由简单的认同感、亲切感,逐渐上升成生死相依、生命相托的战斗情谊,“不抛弃,不放弃”,是此剧全部灵魂的概括,也是它所描述的战友情深的根源所在.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不仅是一首歌,一句口号,这是千百年来所有当兵人用鲜血与生命铸成见证的战友深情.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11-1/2402152.shtml
http://6mx.net.cn/content/2007-7-13/23478.html
上面的两个网站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