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的结构、风格与历史地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22:26:24
《黄河大合唱》的结构、风格与历史地位
《黄河大合唱》的结构
《黄河大合唱》风格
《黄河大合唱》历史地位
《黄河大合唱》的结构
《黄河大合唱》风格
《黄河大合唱》历史地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结构介绍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女中音独唱)、《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的“延安稿本(冼星海于1939年3月,在延安时期的创作初稿)”,共分为“(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水谣、(5)河边对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八个音乐段落.在宏观与中观的调式总体设计上,是以“阳刚式结构色彩、功能性音位关系、七声性音列声数”为主体的调式结构风格;并形成了“再现式结构色彩、交替式音位关系、变换式音列声数”的调式布局规律.
1、再现式结构色彩
在中国调式体系中,由下至上、按照五度相生的规律,可排列成“宫——徵——商——羽——角”调式的结构顺序;根据“五行——阳性之火‘炎上’居下位、阴性之水‘润下’居上位,三才——下位为‘天阳’之‘阳刚’、中位为‘人中’之‘朦胧’、上位为‘地阴’之‘阴柔’,四象——‘天地’之阴阳相对”的阴阳属性;其调式的结构色彩:宫调式为“天阳——阳刚”,徵调式为“天中——阳朦”,商调式为“人中——朦胧”,羽调式为“地中——阴朦”,角调式为“地阴——阴柔”(参照例1:中国调式结构色彩图式).
全曲的调式结构色彩,是以“天阳——阳刚”宫调式为主体的调式结构风格.作品中除了第5段为“天中——阳朦”徵调式、第6段为“地中——阴朦”羽调式外,其它段落均为“天阳——阳刚”宫调式;并形成了 “阳刚——阳朦——阴朦——阳刚”再现式结构色彩的布局规律(参照例2中的“色彩”).
2、交替式音位关系
在传统调式体系中,调式之间以4、5度为“功能性”音位关系,2、3度为“色彩性”音位关系.全曲的调式音位关系,是以“4、5度——功能性”音位关系为主体的调式结构风格.作品中除了第1与第2段、第5段与第6段之间为“2、3度——色彩性”音位关系外,其它各段落之间均为“4、5度——功能性”音位关系;并形成了 “色彩——功能——色彩——功能”交替式音位关系的布局规律(参照例2中的“关系”).
3、变换式音列声数
全曲的调式音列声数,是以“七声性”音列声数为主体的调式结构风格.作品中除了第1至3段为“六声性”、第4段为“五声性”音列声数外,第5至8段均为“七声性”音列声数;并形成了“六声——五声——七声”变换式音列声数的布局规律(参照例2中的“音列”).
4、再现式调式转换
全曲的调式转换,是以“变调”调式转换为主体的调式结构风格.作品中除了第4与第5段为“变式”、第5与第6段为“变调式”的调式转换外,其它段落之间均为“变调”的调式转换;并形成了“变调——变式——变调式——变调”再现式调式转换的布局规律(参照例2中的“转换”).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结构介绍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女中音独唱)、《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的“延安稿本(冼星海于1939年3月,在延安时期的创作初稿)”,共分为“(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水谣、(5)河边对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八个音乐段落.在宏观与中观的调式总体设计上,是以“阳刚式结构色彩、功能性音位关系、七声性音列声数”为主体的调式结构风格;并形成了“再现式结构色彩、交替式音位关系、变换式音列声数”的调式布局规律.
1、再现式结构色彩
在中国调式体系中,由下至上、按照五度相生的规律,可排列成“宫——徵——商——羽——角”调式的结构顺序;根据“五行——阳性之火‘炎上’居下位、阴性之水‘润下’居上位,三才——下位为‘天阳’之‘阳刚’、中位为‘人中’之‘朦胧’、上位为‘地阴’之‘阴柔’,四象——‘天地’之阴阳相对”的阴阳属性;其调式的结构色彩:宫调式为“天阳——阳刚”,徵调式为“天中——阳朦”,商调式为“人中——朦胧”,羽调式为“地中——阴朦”,角调式为“地阴——阴柔”(参照例1:中国调式结构色彩图式).
全曲的调式结构色彩,是以“天阳——阳刚”宫调式为主体的调式结构风格.作品中除了第5段为“天中——阳朦”徵调式、第6段为“地中——阴朦”羽调式外,其它段落均为“天阳——阳刚”宫调式;并形成了 “阳刚——阳朦——阴朦——阳刚”再现式结构色彩的布局规律(参照例2中的“色彩”).
2、交替式音位关系
在传统调式体系中,调式之间以4、5度为“功能性”音位关系,2、3度为“色彩性”音位关系.全曲的调式音位关系,是以“4、5度——功能性”音位关系为主体的调式结构风格.作品中除了第1与第2段、第5段与第6段之间为“2、3度——色彩性”音位关系外,其它各段落之间均为“4、5度——功能性”音位关系;并形成了 “色彩——功能——色彩——功能”交替式音位关系的布局规律(参照例2中的“关系”).
3、变换式音列声数
全曲的调式音列声数,是以“七声性”音列声数为主体的调式结构风格.作品中除了第1至3段为“六声性”、第4段为“五声性”音列声数外,第5至8段均为“七声性”音列声数;并形成了“六声——五声——七声”变换式音列声数的布局规律(参照例2中的“音列”).
4、再现式调式转换
全曲的调式转换,是以“变调”调式转换为主体的调式结构风格.作品中除了第4与第5段为“变式”、第5与第6段为“变调式”的调式转换外,其它段落之间均为“变调”的调式转换;并形成了“变调——变式——变调式——变调”再现式调式转换的布局规律(参照例2中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