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司马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07:09:44
司马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
司马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主要内容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可分为二层.
  第1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第3段,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第4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