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诫子书》阅读答案 (原文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20 14:07:51
诸葛亮的《诫子书》阅读答案 (原文略)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不计较功名利禄)
B.夫君子之行(行:行为)
C.夫学须静也(夫:大丈夫)
D.遂成枯叶(枯叶:枯叶一样飘零)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诸葛亮,他的这封家书是写给谁的?其目的是什么?
4.本文运用了( )修辞手法.能否从你所积累的诗句中再写出一个这样的例子?
5.你是否同意文中诸葛亮的观点?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是否能成立?谈谈你的看法.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不计较功名利禄)
B.夫君子之行(行:行为)
C.夫学须静也(夫:大丈夫)
D.遂成枯叶(枯叶:枯叶一样飘零)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诸葛亮,他的这封家书是写给谁的?其目的是什么?
4.本文运用了( )修辞手法.能否从你所积累的诗句中再写出一个这样的例子?
5.你是否同意文中诸葛亮的观点?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是否能成立?谈谈你的看法.
1C,夫是举手发语词,不翻译
2 1)以平静来修养身性,用勤俭来培养品德
2)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3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4对偶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5同意 网上曾经看过这个问题,用来回答你也正合适
少年读到诸葛孔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总觉得虚伪,对于鲁迅评价三国“状诸葛机智而近妖.”一句颇为赞赏.年近30,品味此句,忽而觉得是至理良言.
之所以从前觉得诸葛虚伪,是以为他在走终南捷径,假装归隐,所谓“卧龙”,实则包含抱负和野心,比如他时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如此一个有才能的人,如何甘心在襄阳隆中种地?是因为时机未到,未逢明主.所谓时势造人,在不适合的时候,做事情不顺利,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里,做什么都要失败.所以唯有淡泊,淡泊是一种潇洒和洒脱,是一种看清了的欲走还留,是微微地笑.在艰难的乱世里,谁能说老于林老泉下不是一种理想的人生,诸如陶潜的不为三斗米折腰的洒脱,去种菊南山下,难道一味的是消极的?
宁静是和谐,宁静是找到自己的过程.真正的明白自己是什么,找到自己的快乐所在,这样的状态是安静的自足的也是自在的.是几于道和真人的.也是找到了自己的佛.
唯有淡泊和舍弃,才能得到和超脱.唯有宁静和沉默,才能明白道理和自己.等到自我修炼成熟和时机成熟了,就是另外的样子了.所谓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
大隐有自我,就无所谓自我人间,所以明志.不会被别人左右,只会以自己的志向和魅力、机智去折服影响别人,实现目标.唯有宁静过后,才能走入喧嚣,去面对杂音和干扰,这个时候的态度是济世的,是改变苍生的,是积极地面对世界,是以坚实和坚韧的自我去影响世界.
中国文人的情怀多是外儒内道的,对立统一的.只有多一点淡泊才能明白些自己,只有多一些宁静才能知道远方.
2 1)以平静来修养身性,用勤俭来培养品德
2)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3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4对偶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5同意 网上曾经看过这个问题,用来回答你也正合适
少年读到诸葛孔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总觉得虚伪,对于鲁迅评价三国“状诸葛机智而近妖.”一句颇为赞赏.年近30,品味此句,忽而觉得是至理良言.
之所以从前觉得诸葛虚伪,是以为他在走终南捷径,假装归隐,所谓“卧龙”,实则包含抱负和野心,比如他时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如此一个有才能的人,如何甘心在襄阳隆中种地?是因为时机未到,未逢明主.所谓时势造人,在不适合的时候,做事情不顺利,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里,做什么都要失败.所以唯有淡泊,淡泊是一种潇洒和洒脱,是一种看清了的欲走还留,是微微地笑.在艰难的乱世里,谁能说老于林老泉下不是一种理想的人生,诸如陶潜的不为三斗米折腰的洒脱,去种菊南山下,难道一味的是消极的?
宁静是和谐,宁静是找到自己的过程.真正的明白自己是什么,找到自己的快乐所在,这样的状态是安静的自足的也是自在的.是几于道和真人的.也是找到了自己的佛.
唯有淡泊和舍弃,才能得到和超脱.唯有宁静和沉默,才能明白道理和自己.等到自我修炼成熟和时机成熟了,就是另外的样子了.所谓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
大隐有自我,就无所谓自我人间,所以明志.不会被别人左右,只会以自己的志向和魅力、机智去折服影响别人,实现目标.唯有宁静过后,才能走入喧嚣,去面对杂音和干扰,这个时候的态度是济世的,是改变苍生的,是积极地面对世界,是以坚实和坚韧的自我去影响世界.
中国文人的情怀多是外儒内道的,对立统一的.只有多一点淡泊才能明白些自己,只有多一些宁静才能知道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