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纺织现状听说中国的蚕丝比不过巴西了.中国的纺织水平没有日本厉害.有没有大侠能仔细讲一讲,中国的蚕丝纺织业的现状.工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17:15:38
蚕丝纺织现状
听说中国的蚕丝比不过巴西了.中国的纺织水平没有日本厉害.
有没有大侠能仔细讲一讲,中国的蚕丝纺织业的现状.工艺水平之类的.
谢谢!
听说中国的蚕丝比不过巴西了.中国的纺织水平没有日本厉害.
有没有大侠能仔细讲一讲,中国的蚕丝纺织业的现状.工艺水平之类的.
谢谢!
美国纺织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已经历了全面的衰退;这一形势严重冲击着一些纺织重地,如乔治亚州、北卡州、南卡州及阿拉巴马州等.
首当其冲的是业界的大量裁员,如乔州纺织界就业机会创下1940年来最低点,已由1973年高峰20万就业人口降至目前仅约12万人.目前纺织业界窘境看似已达谷底,但预料其衰退的惯性还将将持续一些时间.
美纺织业衰退有其内外的原因.除了美国经济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外,数十年来廉价进口纺品逐步蚕食美国本土纺织业市场,尤其自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因币值剧减,当地纺品遂以低於一九九七年40%的售价大量销至美国市场,导致美国业者根本无从与外界抗争.加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虽大幅提升美国贸易总额,但却迫业者面临外移压力,使纺织业规模大幅缩小.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施行以来,协议国之一墨西哥已取代中国大陆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美国纺织业者最常以将纱、布等纺织原料运往墨西哥制造成品后再销回美国市场,藉以利用当地廉价劳工及较低之进口关税.然而前述协定在业界评价不一,受褒扬的是该协议确为美国带来许多外国投资公司,例如日商;贬的是纺织业界於两年内已耗资20亿美元将工厂自动化,而这些对投资的回收却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和变数.
另外,近年类美纺织企业的效益也很低下.有资料显示,2000年美国纺织业整体营利由1999年的6亿8800万美元的成长骤变为亏损5亿1900万美元,此为自1947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第一次呈现负成长.
而新的变数是:1、中国(纺织最大国)进入WTO将极大加剧国际纺织业业已非常激烈的竞争;2、据说作为对阿富含战争的补偿,美国同意将给予巴基斯坦(纺织第四大国)纺织品出口美国以最大优惠待遇,这对美业界而言将无异于雪上加霜.
显而易见,如何使纺织业保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地位,发挥它的社会功能,美国业界恐需一段很长的时间来思考其因应策略.
(二)
现代纺织工业,或称现代纤维加工产业,关乎人们的穿衣和美化生活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之一.从世界范围看,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可能成为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西欧、美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纺织业都有过这种调整经历,其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国内需求变化而言,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额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结构看,随着出口量的增加,贸易磨擦将不断加剧;同时由于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在纺织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后起国家往往更有竞争力.因此,纺织行业的困境和调整,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
纺织业在一些国家曾经或正在衰退,但同时又在另一些国家正在或将要兴起;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纺织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所以纺织业作为一产业,并不存在什么"夕阳工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的倒是“夕阳技术”.真正的“夕阳工业”应是那些对其产品不在有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方式和行业、部门.现代纤维工业不断开发各种新型的材料,其应用已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由此,在相当长的时期,纺织业不是也不会是“夕阳产业”.
至于某国(或地区)的重点产业,则取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某一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生产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该国也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不具备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经济学常识还告诉我们,国民经济是一复杂的系统,某一产业除了对整个国民经济有其直接效益外,还有其间接效益和诱导(induced)效益,即所谓的“乘数”效益,而就对某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来说,这两种效益往往是不一致的;另外,在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效益”不仅仅指这些可直接计算的收益,而且还包括那些非直接计算的社会效益,如创造劳动力就业,环境保护,收入分配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的公平等.
其实,即使在人们热衷于高谈“新经济”的今天,发达国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给予有些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应有的重视.2000年,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用纺织品比例接近了50%.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非常高.美国20世纪80年代经历纺织低谷后,着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力图将“夕阳工业”转变为“朝阳工业”.
(三)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使纺织业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如企业的重组,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设备的陈旧和技术的落后,等等.然而,纺织工业仍然是一个大产业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999年纺织工业出口顺差32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70%.据2000年数字统计,纺织业产业工人1300万,占全国产业工人13%,固定资产占全国的11.4%;而江苏省纺织工业出口创汇达74亿美元,占顺差净值16亿美元的94%.全国近13亿人口,其衣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离不开纺织工业.
据测算,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受益者是纺织行业:7年内纺织行业上岗人数估计增加23%;在未来5年里,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将每年以6.5%的平均速度增长;到2005年,纺织纤维年加工总量将达到1425万吨,人均年消费量将达到7.8公斤左右;纺织服装年出口创汇将达到650亿美元;行业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60%以上.
二十一世纪贸易体制的主要变化有:一方面,关税的不断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不断减少,必然出现西方发达国家以其高新技术产品直接冲击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设置繁多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形成各种无形的技术、标准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其国民经济将被快速全面地纳入全球经济体系.这一方面为中国纺织业在新的经济大环境中求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扩大出口市场,调整行业的产业结构,更好地利用资源,引进“外资”和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出口,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市场也要同时向世界开放,中国传统的纺织产业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包括:进口的增加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技术和成品标准的不完善所带来的在贸易争端处理上的不利,跨国公司的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名牌优势等对国内企业的冲击.
在一片进人WTO对中国纺织业利大于弊的乐观声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仍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课题.
(四)
中国纺织业想再创辉煌的关键首先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吸收新知识,应用新技术.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新兴产业技术(如IT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纺织业要不断地及时地更新其生产技术,拓宽产品领域;要把握“知识经济”年代新机遇,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据估计,中国在1998年以前,纺织系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在新纤维、新设备、新时尚方面的原创性开发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由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中国纺织业必须以行业世界领先水平为目标,大力开发原创型的科技成果.
其次在于做好市场,即以全球市场现实需求为目标,开发新产品.纺织新产品的开发方向既决定市场空间,又决定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的定位,随着地域和市场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产品类别.因此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外看市场,内看企业,要根据国际时尚潮流动向来确立企业市场定位.中国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分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国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这些导致了在西方国家对纺织品需求持续上升的有利形势下,中国纺织产品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如英国和欧洲)市场上的扩张速度却明显落后于巴基斯坦、印尼等一些纺织大国.
再次在于迅速扩展纺织领域.高新技术一方面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纺织业的生产空间和市场空间.纺织业已从传统的服装、家庭用领域向工业、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冶金机电、交通水利、军事等各个领域全面扩展,其前景非常乐观.
(五)
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格局在过去200年间经历了三次较明显的转移.第一次产业革命把世界纺织业的中心从东方移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第二次转移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日本和西欧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第三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仍在继续,从韩国和台湾、香港地区向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等地转移.似乎世界纺织业的重心又回归到了200年前的位置,但这绝不是简单的回流,而是工业文明过程中全球性生产、贸易及专业化分工在当今纺织业生产手段条件下“物竞天择”的必然安排;一旦纺织业由现在的“劳动力密集型”转化为科技含量和资本构成高的产业,这种转移将再次发生.其实,从90年代冷战结束特别是近两年的高科技泡沫浮现以来,决策者和学者们已开始从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产业(如纺织和制造业)对第三产业,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影响.即使对处于新经济领头羊地位的美国,也不敢轻易忽视重要的传统产业.国会为了保护其纺织工业,曾经立法在北美,加勒比海和南美地区实行纺织品低关税,鼓励厂商去南美设厂返销.
毋容讳言,纺织品所创造的附加值远小于IT产品、生物医药和汽车产品.但对中国这样工业化落后的大国而言,若盲目地“好高骛远”,以所谓的“夕阳产业”定位而忽视如纺织业这样的传统产业的发展,无异于抓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面.纺织业曾作为率先发展起来的民族产业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加入WTO为其纺织业再创辉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对解决目前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题,对加速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过渡,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有其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对纺织业加大注入高科技含量,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使这一传统产业在新世纪里为强国利民再立新功.
首当其冲的是业界的大量裁员,如乔州纺织界就业机会创下1940年来最低点,已由1973年高峰20万就业人口降至目前仅约12万人.目前纺织业界窘境看似已达谷底,但预料其衰退的惯性还将将持续一些时间.
美纺织业衰退有其内外的原因.除了美国经济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外,数十年来廉价进口纺品逐步蚕食美国本土纺织业市场,尤其自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因币值剧减,当地纺品遂以低於一九九七年40%的售价大量销至美国市场,导致美国业者根本无从与外界抗争.加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虽大幅提升美国贸易总额,但却迫业者面临外移压力,使纺织业规模大幅缩小.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施行以来,协议国之一墨西哥已取代中国大陆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美国纺织业者最常以将纱、布等纺织原料运往墨西哥制造成品后再销回美国市场,藉以利用当地廉价劳工及较低之进口关税.然而前述协定在业界评价不一,受褒扬的是该协议确为美国带来许多外国投资公司,例如日商;贬的是纺织业界於两年内已耗资20亿美元将工厂自动化,而这些对投资的回收却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和变数.
另外,近年类美纺织企业的效益也很低下.有资料显示,2000年美国纺织业整体营利由1999年的6亿8800万美元的成长骤变为亏损5亿1900万美元,此为自1947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第一次呈现负成长.
而新的变数是:1、中国(纺织最大国)进入WTO将极大加剧国际纺织业业已非常激烈的竞争;2、据说作为对阿富含战争的补偿,美国同意将给予巴基斯坦(纺织第四大国)纺织品出口美国以最大优惠待遇,这对美业界而言将无异于雪上加霜.
显而易见,如何使纺织业保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地位,发挥它的社会功能,美国业界恐需一段很长的时间来思考其因应策略.
(二)
现代纺织工业,或称现代纤维加工产业,关乎人们的穿衣和美化生活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之一.从世界范围看,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可能成为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西欧、美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纺织业都有过这种调整经历,其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国内需求变化而言,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额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结构看,随着出口量的增加,贸易磨擦将不断加剧;同时由于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在纺织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后起国家往往更有竞争力.因此,纺织行业的困境和调整,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
纺织业在一些国家曾经或正在衰退,但同时又在另一些国家正在或将要兴起;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纺织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所以纺织业作为一产业,并不存在什么"夕阳工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的倒是“夕阳技术”.真正的“夕阳工业”应是那些对其产品不在有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方式和行业、部门.现代纤维工业不断开发各种新型的材料,其应用已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由此,在相当长的时期,纺织业不是也不会是“夕阳产业”.
至于某国(或地区)的重点产业,则取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某一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生产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该国也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不具备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经济学常识还告诉我们,国民经济是一复杂的系统,某一产业除了对整个国民经济有其直接效益外,还有其间接效益和诱导(induced)效益,即所谓的“乘数”效益,而就对某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来说,这两种效益往往是不一致的;另外,在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效益”不仅仅指这些可直接计算的收益,而且还包括那些非直接计算的社会效益,如创造劳动力就业,环境保护,收入分配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的公平等.
其实,即使在人们热衷于高谈“新经济”的今天,发达国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给予有些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应有的重视.2000年,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用纺织品比例接近了50%.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非常高.美国20世纪80年代经历纺织低谷后,着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力图将“夕阳工业”转变为“朝阳工业”.
(三)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使纺织业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如企业的重组,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设备的陈旧和技术的落后,等等.然而,纺织工业仍然是一个大产业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999年纺织工业出口顺差32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70%.据2000年数字统计,纺织业产业工人1300万,占全国产业工人13%,固定资产占全国的11.4%;而江苏省纺织工业出口创汇达74亿美元,占顺差净值16亿美元的94%.全国近13亿人口,其衣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离不开纺织工业.
据测算,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受益者是纺织行业:7年内纺织行业上岗人数估计增加23%;在未来5年里,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将每年以6.5%的平均速度增长;到2005年,纺织纤维年加工总量将达到1425万吨,人均年消费量将达到7.8公斤左右;纺织服装年出口创汇将达到650亿美元;行业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60%以上.
二十一世纪贸易体制的主要变化有:一方面,关税的不断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不断减少,必然出现西方发达国家以其高新技术产品直接冲击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设置繁多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形成各种无形的技术、标准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其国民经济将被快速全面地纳入全球经济体系.这一方面为中国纺织业在新的经济大环境中求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扩大出口市场,调整行业的产业结构,更好地利用资源,引进“外资”和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出口,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市场也要同时向世界开放,中国传统的纺织产业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包括:进口的增加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技术和成品标准的不完善所带来的在贸易争端处理上的不利,跨国公司的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名牌优势等对国内企业的冲击.
在一片进人WTO对中国纺织业利大于弊的乐观声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仍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课题.
(四)
中国纺织业想再创辉煌的关键首先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吸收新知识,应用新技术.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新兴产业技术(如IT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纺织业要不断地及时地更新其生产技术,拓宽产品领域;要把握“知识经济”年代新机遇,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据估计,中国在1998年以前,纺织系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在新纤维、新设备、新时尚方面的原创性开发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由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中国纺织业必须以行业世界领先水平为目标,大力开发原创型的科技成果.
其次在于做好市场,即以全球市场现实需求为目标,开发新产品.纺织新产品的开发方向既决定市场空间,又决定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的定位,随着地域和市场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产品类别.因此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外看市场,内看企业,要根据国际时尚潮流动向来确立企业市场定位.中国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分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国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这些导致了在西方国家对纺织品需求持续上升的有利形势下,中国纺织产品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如英国和欧洲)市场上的扩张速度却明显落后于巴基斯坦、印尼等一些纺织大国.
再次在于迅速扩展纺织领域.高新技术一方面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纺织业的生产空间和市场空间.纺织业已从传统的服装、家庭用领域向工业、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冶金机电、交通水利、军事等各个领域全面扩展,其前景非常乐观.
(五)
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格局在过去200年间经历了三次较明显的转移.第一次产业革命把世界纺织业的中心从东方移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第二次转移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日本和西欧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第三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仍在继续,从韩国和台湾、香港地区向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等地转移.似乎世界纺织业的重心又回归到了200年前的位置,但这绝不是简单的回流,而是工业文明过程中全球性生产、贸易及专业化分工在当今纺织业生产手段条件下“物竞天择”的必然安排;一旦纺织业由现在的“劳动力密集型”转化为科技含量和资本构成高的产业,这种转移将再次发生.其实,从90年代冷战结束特别是近两年的高科技泡沫浮现以来,决策者和学者们已开始从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产业(如纺织和制造业)对第三产业,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影响.即使对处于新经济领头羊地位的美国,也不敢轻易忽视重要的传统产业.国会为了保护其纺织工业,曾经立法在北美,加勒比海和南美地区实行纺织品低关税,鼓励厂商去南美设厂返销.
毋容讳言,纺织品所创造的附加值远小于IT产品、生物医药和汽车产品.但对中国这样工业化落后的大国而言,若盲目地“好高骛远”,以所谓的“夕阳产业”定位而忽视如纺织业这样的传统产业的发展,无异于抓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面.纺织业曾作为率先发展起来的民族产业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加入WTO为其纺织业再创辉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对解决目前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题,对加速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过渡,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有其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对纺织业加大注入高科技含量,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使这一传统产业在新世纪里为强国利民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