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赤壁翻译与作者信息,表达的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20 15:07:02
英语翻译
赤壁翻译与作者信息,表达的感情?
赤壁翻译与作者信息,表达的感情?
〖一、《前赤壁赋》〗
简介:赤壁赋
chì bì fù
赋篇名.北宋苏轼作.有前后两篇.写于作者两度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时.《前赤壁赋》较有名.赋中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但也有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写作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鉴赏】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它的特点是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二、《后赤壁赋》〗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赏析】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自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在苏子和“客”游赤壁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且苏子睡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苏子以为道士即先前所见之鹤.本段描写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苏轼的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描写与赞美.我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简介:赤壁赋
chì bì fù
赋篇名.北宋苏轼作.有前后两篇.写于作者两度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时.《前赤壁赋》较有名.赋中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但也有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写作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鉴赏】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它的特点是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二、《后赤壁赋》〗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赏析】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自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在苏子和“客”游赤壁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且苏子睡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苏子以为道士即先前所见之鹤.本段描写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苏轼的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描写与赞美.我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赤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赤壁》中为什么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感情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牧的赤壁一诗中,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重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哪个
杜牧的赤壁怀古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杜牧的赤壁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急
赤壁这首诗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杜牧)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