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的现代科学家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9 11:27:52
短小的现代科学家故事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这对我国气象学的现代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当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赵九章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海潮观测研究对于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时却是空白.50年代初,赵九章亲自指导开展我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为认识我国海域的波浪特征,开发海洋资源做出了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
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是赵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赵九章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著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
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见,注意培养民主的学术气氛,他组织的海浪组、磁暴组等研究集体,每周举办学术讨论会,中心发言之后,接着是热烈的争辩.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各种日地相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为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
(Wang Daheng, 1915.2—) 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江苏苏州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1948年回国后,任2年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后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了30多年所长.还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1994年6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94 年12月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此外,还曾任中国光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中国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研究较深.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六十年代以来,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1986年3 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 被称为“863 计划”.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1 月获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逝世.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赵九章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赵九章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赵九章主张在广东等地以种植防风林带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研究人工降水,使我国的云雾物理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这对我国气象学的现代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当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赵九章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海潮观测研究对于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时却是空白.50年代初,赵九章亲自指导开展我国海区海浪及波谱的研究,研制出观测设备和一整套观测分析仪器,为认识我国海域的波浪特征,开发海洋资源做出了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同年10月,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赵九章及时调整发展计划,把主要力量放到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的气象火箭,逐步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同时探索卫星的发展方向.6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成功地发射了气象火箭,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都是在赵九章领导下由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他们还研制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秋,赵九章不失时机地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的正式建议,引起中央的重视.1965年3月,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提出的方案.1965年10月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主持下举行了卫星建造总体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会上赵九章提出了重要意见.
紧接着,负责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计划的651设计院成立,赵九章主持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对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订,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赵九章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九章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
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是赵九章首先提出的.1945年,赵九章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做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赵九章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地磁扰动期间史笃默(Stormer)捕获区变化和带电粒子穿入地磁场的机制等,并著有《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
在他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进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赵九章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人才.他勤于治学,也热心育人,我国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顾钧禧、郭晓岚等都受过他的指导.赵九章重视基础教育,他任地球物理所所长职务期间,于1958年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提出以“所系结合”的方式办系,亲自主讲高空物理学并指导研究生.赵九章重视人才,培养提拔人才,周秀骥、曾庆存、巢纪平等都是赵九章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和鼓励而成长的杰出科学人才.
赵九章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见,注意培养民主的学术气氛,他组织的海浪组、磁暴组等研究集体,每周举办学术讨论会,中心发言之后,接着是热烈的争辩.在这个研究集体中,进行各种日地相关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为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九章未能等到1970年4月24日那一刻.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这位享誉国内外的卓越科学家已于一年半前含冤去世.人们是不会忘记这位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科学事业的科学家的.1997年,在赵九章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学家倡议,并经中央批准为赵九章先生树立铜像,以缅怀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赵九章院士是其中一位.
王大珩
(Wang Daheng, 1915.2—) 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江苏苏州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1948年回国后,任2年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后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了30多年所长.还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后曾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1994年6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94 年12月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此外,还曾任中国光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中国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研究较深.指导研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六十年代以来,制成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仪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领导了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1986年3 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 被称为“863 计划”.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1 月获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逝世.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