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平南覃氏/是那个分支的?是不是覃百福的后裔?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18:57:27
平南覃氏/是那个分支的?是不是覃百福的后裔?
平南覃氏/是那个分支的?是不是覃百福的后裔?
姓氏名称: 覃
拼音: qin[二声]
序号: 0439
覃姓当代分布
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不断与其他姓氏融合,分布到五湖四海.根据各省、市、县地方志有关资料及各地覃氏家谱记载,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台湾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汉、壮、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瑶、侗、傣、水、京等13个民族.定居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缅甸、英、美、法、德、荷兰、瑞士、新西兰、加拿大、巴西、哥斯达黎加等21个国家.关于覃氏人口,难以进行精确统计.根据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年出版的《中国覃氏通书》记载,全国约有人口900万.根据1997年征集到的资料统计,覃氏人口有900多万.
介绍文件
覃姓起源
覃姓起源
“覃”读音考
由于各种典籍和辞书,大多数都把“覃”说成是来源于“谭”读“谭”或“浔”,这就给人们以误导,早在公元前21—16世纪的夏朝,就已经出现了覃部落——覃怀氏——覃氏了.比齐桓公灭谭国的·公元前 684年要早1000年左右.覃氏中确有从谭国的后裔中改来的,这仅是覃氏宗族中的一个分支,不是全部.它是其中一个来源,而不是惟一的源头,更不是最早的源头.
民国十一年(1929年)撰写,1983、1984、1989年三次修改的《四川大足覃氏家史》中说:“覃字早已出现于《诗经》、《书经》,诗云……‘葛之覃兮’、‘覃公为私’,书曰:‘覃怀底绩.’这些古老书籍,皆有所载,是早期字也,非谭去言而为覃焉.有的谱牒皆言姓谭而去言从覃者,讹矣,予以更之.”1947年《广西通志稿》氏族卷载:“来宾县覃氏丁四千八百强,罩读如寻,西粤皆然.在汉时读寻音,望出岭南.……覃氏族姓颇繁,乡音绝不读覃为谭.”
四川省巴县石龙覃氏支族谱记载:“巴县石龙支族乃上古皇覃氏后裔.”四川省达县覃家坝火车站支族谱记载,其支族是上古十三族皇覃氏后裔.广西修仁县(现属荔浦县境)覃氏祖宗神位上写有“皇覃氏历代宗亲之位”.湖南省石门《覃氏族谱》说:“覃氏的祖先,考稽上有皇覃氏.”皇覃氏是继因覃部落、覃怀地而得覃姓之后的又一命姓,就产生的时间来说,覃怀氏要早于皇覃氏,因为覃怀氏因地名、部落名命氏,这属自然命氏.
湖南省《石门县志》记载,覃为古有竺氏后裔,于周穆王时分居覃地为民,遂以国为姓.当地的覃氏族谱记录有《覃氏源流世系歌》:“覃氏鼻祖墨胎初,孤竹君后是有竹.”据湖南省张家界市覃氏族谱,覃氏是有竹氏的后裔.这两地族谱所记载的历史上覃氏是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的后裔,可以看作是覃氏发展过程中命姓的演变,是覃氏部落分支的命姓.其中以孤竹命名的覃部落到周中期,分为三支迁徙,一支到达山东章丘、历城一带;一支向今河北省内丘县西北17里的有孤山,河北省房山县有孤山,这可能与孤竹北迁时曾居留过有关;另一支向南、西南方向发展,迁入湖南西部和贵州一带(即古夜郎国).
覃氏和谭氏关系密切,《辞海》、《姓氏辞典》、《万姓统谱》、《百家姓探秘》等有关工具书和姓氏研究的书籍,都说覃本姓谭,是因为避难,把言字边去掉,改为覃.谭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章丘(一说故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公元前684年为齐国所灭.传说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子孙以国为姓,是为谭氏.周武王灭商后,除随同伐纣的诸侯外,殷商所封诸侯一概废除,削为平民,为防止殷商遗民叛逃,武张遣送他们到今河南洛阳地筑城,称为东郡.这时候,孤竹国也被灭亡,孤竹氏覃民从河北卢龙被驱到洛阳和殷商遗民一起筑城,沦为工奴.后又到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为周穆王建筑祗宫,这是公元前1001年的事.祗宫建成后,穆王为偿工奴的劳绩,把他们分配到各附庸国为民,有竹氏的覃民被分配到谭国(今山东省境内)为民,有竹氏又得姓谭氏.到春秋时期周庄王十四年(前683年),周被齐国所灭,有竹氏谭姓国民又迁徙他地.求神问卜的结果是:早往西行,谨记勿言;日落西方,及早回家.预示迁徙的方向是西方,而且西、早二字相叠起来是覃字,正是谭字去言边,也包含着“谨记勿言”的意思.而且日落西方,及早回家是暗示要等齐桓公死了,要及时早早回到谭城老家来.这一段传奇,在湘、鄂、桂一带覃氏族谱中都有记载,而且世代相传.后来有竹氏的谭姓国民扶老携幼经过数千里跋涉,于齐桓公灭谭后的次年(前 682年)秋天,陆续到达了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境),按照“谨记勿言”,把谭字的言旁去掉,恢复覃氏.
覃姓的起源
覃姓是一个有多种读音的姓氏,不同的读音代表着不同的覃字在读为tan时,所代表的姓氏血统与谭姓相同,相传其姓氏本来也就是由“谭”字去掉偏旁而来的.汉代时,谭姓人中有人与名将韩信关系密切,后来韩信因故被杀,他怕受牵连,便携家人逃往外地,改姓为覃,他的后代在后来也相沿以覃为姓.历史上,这支覃姓人以齐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为郡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和关陇地区.
覃字读为xun时,主要是指居住在长江以南原古代蛮族或巴蜀区的覃姓人.早在汉代时,澧中、平川、赐州等地的蛮族中都有覃姓,蜀郡也有覃姓.至南朝梁时,出自这一支派的覃姓人还出了一位名为覃元先的名人,官至东宁州刺史.直到清代,居住在今四川一带的覃姓人仍把自己的姓氏读为xun.
覃字读为qin时,主要指生活在今广西一带的覃姓人.相传,他们姓氏的读音原为tan,与表示品尝之意的“啖”字同音,后讹为qin,遂相沿成习.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出自这一支派的覃姓人大约有50万,而广西也因此是全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根据大多数覃(qin)氏族谱记载,覃姓始祖在河南省沁阳一带.四川省大足县《覃氏家史》说,他们的始祖可追溯到春秋一个叫覃怀的地方.湖南省石门覃氏族谱说,覃氏是有竹氏的后代,周穆王时因功得封于陕西覃地及覃怀地,以地为姓.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覃氏源流》记载,皇覃氏根基于覃怀.广西上林、马山、容县、宾阳等县《覃氏源流》说,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覃怀古国,其位置在今之河南省沁阳、武陟一带.
沁阳市位于今河南省西北部沁河冲积平原区,太行山南麓,东经112.26'至 113.02'与北纬34.59'至35.18'之间,东邻博爱,西接济源,南毗温、孟二县,北界山西晋城.沁阳历史久远.夏为覃怀首邑,属冀州;商代属京畿;纣时封鄂侯于邗,其地为邗国.秦汉称河内郡,明清设怀庆府.历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1989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沁阳为“历史文化名城”.武陟县古时属沁阳县.历代修的《沁阳县志·建置》中都有沁阳在夏代为覃怀地的记载.1989年沁阳撤县改市,1993年5月出版的《沁阳市志》记载“沁阳历史久远,夏代,地处覃怀地”.《武陟县志·建置》中也记载,该县“夏,称覃怀”,在“姓氏录”中,也记载有覃姓居民.沁阳一带自古就流传一句话:“覃怀古郡,河溯名邦”,意思是说,沁阳既是历史悠久的古郡,又是名邦.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覃氏部落,夏代称覃怀地.这里位于黄河以北、沁河以南的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经济相对发达,所生产的地黄、山药、菊花、牛膝,称为“四大怀药”,历史上曾列为贡品,至今仍闻名于世.这里历代外出经商的人较多,出门的生意人喜欢在肩上背一个肩袋(当地称为肩褡),袋上写有“覃怀人×××”字样,表明自己是覃怀地人,并以此为骄傲.这种现象,解放前随处可见,今天在一些地方,仍有这一习俗.
覃怀地因覃部落而得名,覃氏因覃部落和覃怀地而得姓.而传说中,覃姓的始祖是伯益.伯益又叫伯翳,也叫大费,传说他能驯服鸟兽成为家禽家畜,开创了人类饲养家禽家畜的历史;他还协助大禹治水,把九州的洪水疏导入大海,所以他深得禹的信任,被赐给嬴姓.
介绍文件
覃姓迁徙史
覃姓迁徙史
概述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黄河流域的几次迁徙之外,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从覃怀地到会稽郡覃怀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也是治黄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从冀州出发巡视,冀州治理工作从壶口开始,然后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怀的治理由于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带领覃怀人随禹到浚县安营扎寨,治理黄河,后又跟随禹到各地治水.现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乡席营村,还聚居着800多人的覃氏后裔.大任山明代古碑上,还刻着覃氏先祖“席营村覃滚”的名字.接着大禹带领大家继续治理黄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兖州(今山东省境内),再到徐州 (今江苏省境内),到安徽涂山,经过疏导,引黄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后到达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并在会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怀人在内的民众辗转从北到南,到达会稽.为了纪念祖先伯益,覃怀人把会稽作为覃氏的堂号.至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阳、温平等乡,河池市的冲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会稽郡”作为覃氏堂号.
从湖南武陵南迁
覃儿健是目前所见历史记载的第一位覃氏历史人物.据《后汉书·西蛮西南夷传》、《湖南通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等记载,覃儿健(前4年一80年),武陵(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祖籍雍(今陕西),望出关中.其父受封武威镇夷将军,于汉平帝三年(3年),领兵助武陵太守征剿有功,驻守沣水流域溇中、充中及零阳等地,当时正值王莽推行新政,他组织民众合力抵抗新政,被推举为精夫(即统帅).覃儿健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文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长大成人后得到大家的信任.父亲去世后,覃儿健继而成为领导当地民众的统帅,威镇武陵地区. 汉章帝建初三年 (78年),武陵溇中地区民众拥覃儿健反抗官府增加税赋,先后攻下零阳、作唐(今湖南省安乡县境内)等地.次年,汉王朝调荆州 (今湖北省境)等七郡及汝南颍州 (今河南省境)的囚徒5000多人前来征剿,覃儿健战死,民众失去主帅,溃不成军,纷纷逃往深山野谷.覃儿健后裔为逃避官军搜索,免遭灭族之祸,大举南迁,进入今广西北部的九万大山, 分居于今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及阳朔、永福、鹿寨、柳州、宜州等市、县;现在这些地方覃姓人口较多,与覃儿健后裔的南迁有很大关系.民国《宜山县志》中就有有关覃儿健的记载.
覃万传从陕西入川
覃万传 三国时人,祖籍陕西南郑,曾任蜀汉胖舸郡太守马忠的总兵.蜀汉建兴三年(225年)随诸葛亮南征有功,经马忠推荐受封武陵君,镇抚五溪(五溪为雄溪、满溪、西溪、抚溪、辰溪),即今黔东、鄂南、湘西交界一带.三国时魏景元四年 (263年),魏伐蜀汉,汉后主降魏,万传无法返祖籍,落籍五溪.其后人一部分自贵州思南、镇远、榕江等地南下广西,现在贵州东部各县(自治县)及广西融安、融水、环江、宜州等各县(自治县、市)的覃氏,有的是覃万传宗支的后裔;另一部分留居原地,成为湖南武陵地区覃氏的主力.湖南溆浦县覃行璋、祁阳县覃季以及邵阳、武罔等县覃氏中,也有覃万传的后裔.
覃元先入桂
覃元先(生卒年不详) 南北朝南梁时东宁州(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刺史.关于他的籍贯有两种说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说是“南海人”.台湾《覃考》说是陕西南郑人,生于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原名覃彦.该书还评论道:“覃元先,《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有其传说,内容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有些是穿凿附会的几乎神话,现据人、时、地三因素,从史书中吸取其片断资料,予以联串叙述,使其完整与真实.”这里我们把上述两书的记载采取诸说并存的办法,转述如下,供后人研究.
《中国人名大辞典》说,元先“善骑射,多力,齐末反者四起,元先募兵卫乡里.……武帝召见,谓曰,公当立勋业,书彝常,奈何无名字,元先遂改今名,拜东宁州刺史,累著战功,加云麾将军,侯景反,元先与萧云讨伐,擒斩贼将,所向无前.卒于军”.台湾《覃考》说,武帝召见问名时,元先因名“彦”字和萧衍的“衍”字近音,怕犯讳而不说,后来皇帝给他起名“元先”,元先就高兴地接受了.元先任刺史后,回陕西老家带领覃家子弟兵随武帝作战,英勇果敢,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大败东魏于钟离(今安徽省五河县),武帝加封云麾将军称号.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反,武帝任命覃元先偕同萧云率师征讨.覃家军过关斩将,使侯景受挫.次年(549年),侯景攻陷梁国都城,武帝死,元先失去支柱,率军回东宁.这时已年过七十,加上在战斗中负过伤,不久去世.元先去世后,其后人纷纷散居罗城周围各县,北至融安、融水,中部至柳城、柳州、来宾、象州,南至平南、桂平、贵港,甚至广东的南海、肇庆、茂名、信宜、化州、罗定等地,都有覃氏后裔居住.据湖北省利川市覃氏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清朝后期随太平天国起义部队征战到达南京,再随翼王石达开征战到四川,石达开死后,又由四川东下落籍利川县 (今湖北省利川市),历时100多年,发展到100余户.根据《太平天国史》十五《列传》记载:覃炳贤,广西永安(今蒙山县)人,随太平军征战南京,又随石达开逃难到四川,达开死后,由川东而下,落籍湖北利川县(今利川市).还存覃炳贤的后裔,其先祖是覃元先.
唐代覃汝先驻镇施州
根据湖南《石门县志》、《覃氏族谱》,覃汝先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台湾《覃考》说,中国覃氏于十六国混乱以及南北朝南梁(302—564)灭亡后,即从关中有褒、南郑、汉中一带,迁到四川的瞿塘关(今重庆市境),历经200年,族人散居夔州 (今重庆市奉节县)、开州(今四川省开县)、归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市)等地域,繁衍发展,再次成为巨族.在唐代开元年间(713—741)的一次政治剧变中,覃氏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
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但其晚年之时,由于宠幸杨贵妃,沉迷子女色,旷废朝政,大权旁落在奸诈的外戚杨国忠手里,导致安禄山造反,京都长安陷落,唐明皇被迫西逃成都,到扶风县马嵬坡时,杨国忠被乱兵杀死,杨贵妃亦被迫以三尺白绫吊死于梨花树下.在皇上落难之时,覃汝先半路护驾勤王.奏书中说:草民覃汝先,四川逵州人氏,得悉皇上蒙尘,便率领家丁及地方众兵千余人,兼程北上护驾.唐皇闻奏,喜出望外,即封汝先为行军总管及左仆射,护驾西行.平定安禄山之乱后,又加封覃汝先光禄大夫,住镇施州 (今湖北省恩施市),安抚十八蛮,准许世代承袭.覃汝先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享年89岁.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长子襄尧袭职,从第一代传袭到第十二代.汝先生伯坚、伯圭二子,伯圭后代子孙兴旺,主力居湖南省的石门、慈利、大庸、桑植、桃源、常德、邵阳等县、市;一支居湖北省长乐、长阳、鹤峰、宜昌、枝江、松滋、公安、天门等县市;另一支在广西融安、融水、柳州、来宾等县市,人口达百万以上.汝先后裔传到十二世覃友仁时,覃友仁袭任“施州行军总管”,迁驻添平.覃汝先的第三十八代孙覃添顺被明太祖敕封为“武德将军”,准其子世袭,统辖湘西渫水淡水流域.添顺六世裔孙覃善教奉命远征岭南修仁(今广西荔浦县境),以官为籍,定居繁衍.
从山东白马县迁邕州
今广西南宁市郊区,邕宁、武鸣、上林、马山、宾阳、横县、宜州、环江、河池,云南省文山、广南、马关等县、自治县、市的覃氏族谱都有记载说自己的先祖在宋代来自“山东白马县”,为此,解放前后,有不少人先后到山东省寻根,但都找不到白马县.山东白马县到底在哪里呢?这些族谱为什么都写上自己的先祖来自山东白马县呢?本书作者之一覃芝馨利用主编《南宁市郊区志》的机会,到山东、河南两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根据调查走访和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指的是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带,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互相涵盖,互相包含,约相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皖北等地区.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及其县治所在地,从秦汉到唐代的史书、地理著作上都有详细的记载.白马县建于秦朝,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代1500年之久,一直到明朝末期才改称滑县,其位置在今河南省滑县,县治在今滑县县城东10公里的白马墙村,经考古发现有古代的城墙和各种文物.古白马县在今河南省而不在山东省——这就是许多人到山东省却找不到白马县的原因.
白马县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覃氏先祖南迁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但以宋代较为集中,这与军事行动有关.在北宋年间,朝廷对广西有几次大的用兵,一次是皇祜年间(1053年前后),宋朝派狄青等率数万兵马南征侬智高,打败侬智高后,在邕州一带屯兵4000余人,驻在水陆交通沿线,后来其中许多人落籍成为当地居民,有不少为覃氏.据1998年底统计,仅南宁市郊区就有覃氏4615人,占郊区人口的1.3%,按姓氏人口排第19位.这些讲平话的汉人,大多数家谱上都写有宋代跟随狄青南征留下来的.再是宋熙宁年间 (1069—1077),宋朝廷派大将郭逵率兵讨伐交趾乾德叛乱,平息后留下部将戍边.此外,从北宋到南宋期间,因北方战乱和黄河多次决口,特别是随着北宋的灭亡,王朝向南迁移,皇族和官员及大批民众来到南方,其中岭南地区是重要的移民迁徙地之一.当然,这些移民中,不一定人人来自白马县,也有来自中原、华中其他地区的,但随军行动大都经过白马县,所以都作了这样的记载,正如黄河中下游一带群众,问起祖籍也都说是来自山西洪洞一样.这就是许多覃氏族谱上都写着先祖来自“山东白马县”的原因.
宋代,覃氏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覃庆元三代进士,在朝野产生了一定影响.
覃庆元 融州 (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景德进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 (1006—1010)被封为御史中丞.为人稳健,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举朝服其公正.其儿子覃光佃,宋开宝五年(972年)进士,任监察御史.他不怕高官权贵,对腐败和失职的朝廷官员,都如实呈报皇帝严办,被人称为“真御史”.当时北方经常发生战事,他曾三次上书力主抵抗,后升知雁州,对沿边将士贪功及失职者都惩之以法.后晋升都总管兼劝农史,甚得皇帝信任,升为银青光禄大夫.覃光佃的儿子覃昌,宋庆历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
覃三耀入桂留戍东兰民国23年(1934年)出版的广西《上林县志》中的“民族志”记载:覃三耀(又名覃怀满,亦作山耀、三孝),生于元至J帧二年 (1331年),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为起义军首领覃景山之子.覃景山去世后,三耀继承父志,高举义旗,继续聚众起义,称“天下兵马大元帅”,带了一支覃家军随明将廖永忠征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白海路经福州、潮州,再取东莞、梧州、浔州、邕州、宾阳,后移宜州德胜司入东兰.由于韦天珍、覃怀满平乱有功,明朝廷授韦天珍为东兰州世袭知州,覃怀满为世袭武官,留戍东兰州,落籍于都彝哨(今广西东兰县大同乡那雅村).韦氏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封建领主世袭制,土司除了直接占有和经营部分土地外,按哨封给韦氏宗族和覃、黄、龙等姓官兵.这支覃家军又分出一支继续进军西藏,为明朝统一边疆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落籍盐井(今西藏自治区盐井县).据四川省大足县的人说,近邻四川省的西藏自治区边境还有覃氏居民.覃怀满在东兰生真贤(维昭)、真圣(维真)、真仁(维彦)三子,后裔繁衍黔、滇、桂20多个县及越南同登、谅山、高平等地,人数有上百万.
1990年出版的河南省《浚县志》记载,该县100人至1000人的姓氏有覃、毛、程、友、齐、霍、侥等.1993年出版的河南省《武陟县志》记载该县的姓氏有……简、覃、靖、蒯、蒿、福、熊、雏、裴、谭……等414个.浚县屯子乡席营村《覃氏族谱》记载,明代初年,覃家子弟兵随反对元朝的起义军南征,南方平定后,又北上.一同征战的还有席姓和张姓的兵,打到大名后,回故土落籍, 因为席姓先到,所以当地就叫席营村 (距前文所述的古白马县白马坡10多公里),朝廷将300亩耕地,另3亩4分坟场地赏给覃大义等有功人员,世代免纳粮,这个待遇,到解放前还为历代政府所承认.
明代,覃氏中出现不少人才,其中较著名者有覃应元,字德芳,四川云阳县人,明嘉靖进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属及群众,平息匪乱,整肃地方治安,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副使.覃达,湖南石门人,曾任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万户官, 明洪武年间 (1368—1398)被征调到四川征剿,奋勇杀敌立功.丧于四川省大溪坪.
迁移海外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海外覃氏主要是从广西、广东地区出境的.他们迁居海外的原因很多,其主要者或为贫困所迫,或逃避政治迫害、民族压迫,或因不愿称臣于新朝,或遭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拐骗掳掠等.这些华侨漂洋过海留居海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并留居海外的则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广西华侨人口仅次于广东、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广西又是覃氏聚居最多的省区,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海外覃氏,以祖籍为广西者居多.以容县为例,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59万,其中覃氏3万,占5%强.1979年出版的台湾《广西文献》第3期说,马来西亚有广西籍华侨华人50万,其中容县籍20万,在容县籍华侨中,覃氏约2000人.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覃姓字辈
覃姓字辈
覃氏家族在明朝以前已有派行,但未盛行,明末各支族才先后确定统一派行,流传至今.一般是请族内德高望重之长者排行序,逐代按序取其中一字为行,一直排到末字,周而复始,也有重排序.班辈字文字精炼,内涵丰富,寓意深奥.内容主要是歌宗颂祖,教育后代,启迪子孙,训导族人,激励向上,预示未来,字数不等,目前见到最长的班辈字有100个,一般为二三十个,最少也有十个字.
湘西覃氏公定统一派行(100字):
良尚宗光祚,家声庆远长.
文章遵正大,基业照荣昌.
定邦勋名在,承先盛绩扬.
万传敦本序,佑启自联芳.
忠厚前谟显,诗书宜训详.
攀桂才高举,培兰庭满香.
崇儒昭谦让,造育多熹康.
逢原创凉史,饧粒振三纲.
为孝垂能守,居临循五常.
支源流泽久,百代若同堂.
河南浚县屯子乡席营村覃氏行辈十六字:
继宪增祥,维念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