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汉字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造了多少新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23 22:31:25
汉字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造了多少新字?
我现在对汉字感到无比的提担振扰,最起码汉字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好像就没有什么发展,反而落后了.比如说简化汉字这么蠢的事情,也许你可能认为汉字简化了容易写了,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汉字是表意的,不是英语.
就像沙发这个词直接是译过来的,毫无意思.
而且汉字的简化行为本身是一种对汉字残害,因为破坏了汉字的基本创字结构,如果照此下去的话,中国的未来可能无字可用.因为一旦人的思想被控制了之后也就死板了.
比如飞机这个词,但是我觉得他应该属於另一个类,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会飞的机器.比如人就是一个类,但是不能把人叫做高级动物吧,或是直立行走的生物吧.这样誓必会影响中国人的思维的.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字不能正确携带要讲述的意思,那就会影响人的思维的,而不是做出统一语音,简化汉字这么蠢的事情.
汉字需要发展,需要创造.
就目前对普通话所能表达的意思,完全表达不了我要讲的话,这就是统一的后果.
我只是想问问有对汉字比较了解的人,你们觉得汉字是否应该创造更多的新字体来表达现在汉字无法表达的词语呢?
因为这就像方言一样有的说出来了,也明白其意思但是用汉字就是写不出来.
汉字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造了多少新字?
中国汉族的文字改革 汉族的文字改革又称汉字改革.改革由群众运动开始,以政府的决定和实施为归宿.主要内容如下:
制定表音符号,统一汉字读音 汉字积累到 6万之多,可是缺乏一套表音符号.1892年厦门卢戆章发表他设计的拼音方案,叫做“切音新字”(厦腔).这样开始了中国人自觉的拼音化运动,而以前只有外国传教士的中文罗马化.根据“切音新字”,清末的拼音化运动被称为“切音字运动”.
从发表切音新字到中华民国成立( 1912 )的20年间,人们提出了近30种拼音方案,其中汉字式字母的占 2/4,速记符号式和拉丁字母式各占 1/4.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制定第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后来改称注音符号),1918年正式公布.从此,小学生先学注音字母,后学汉字.
可是,注音字母是汉字式字母,不便在国际间应用,于是,又制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8年由南京政府大学院(即教育部)公布,作为“注音字母第二式”(见国语罗马字).
在苏联拉丁化运动高潮中,留苏中国共产党员和苏联语言学者设计了另一套中文拉丁化字母,在苏联华侨中用于扫盲.1933年传来中国,称为拉丁化新文字,开展了一个拉丁化群众运动.
1955年,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拼音方案委员会”,制订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公布.汉语拼音字母在小学用于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代替过去的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不少文改运动者要求采用汉语拼音文字.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的政策是,以拼音辅助汉字,不是代替汉字.
汉字的简化和整理,书写序列的横排 清末开始提倡简化汉字.1935年上海有15种杂志试用手头字(300个).不久,南京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 ( 324字),但是立即收回不用.写字的人,一向喜欢写行书,行书中多半是简体字.简体字实际上存在已久,只是未被承认为正体.
汉字简化的要求,到1956年才得到政府采纳实施.这时候,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515个简体字和54个简化偏旁), 1964年类推成为《简化字总表》(2236字).
汉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的,五四运动时期提倡改为从左到右横行书写,但是只在少数科技书刊应用.1956年推广横行书写,用于一切报章,杂志和书籍,只有翻印古书等特殊场合仍用直行书写.
推广共同语,改用白话文 汉字和汉语拼音字母,都是书写汉语的符号,推广共用语是文字改革的中心工作.
在方言复杂的汉民族中间,需要一种大家通用的民族共同语.明清时代,最需要共同语的主要是官吏,因此共同语称为“官话”.老百姓大都安土重迁,不感觉共同语的需要.
到了清末,国家意识抬头了.在日本的影响下,把“官话”改称“国语”.提出了推广国语,扫除文盲,实行义务教育这一系列的时代要求.1919年“五四”白话文运动要求文体改革,废文言,用白话.白话文运动就是把口头的共同语写成书面的共同语.
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实行了如下的改革:推行国语,在1924年决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编辑标准音的《国音常用字汇》(1932年才出版).小学语文改用白话文,国文课改称国语课.应用文和文学作品逐步改用白话.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主导的现代文体.
1955年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把“ 国语”改称“普通话”,给它下了定义: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后来又加: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时候强调各民族语言应当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不用“国语”的说法,避免以汉语强加于少数民族的误会.
经过20多年,各民族间的往来频繁了,大家感觉需要一种全国通用的共同语.1982年新宪法规定: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汉族人口占全国的极大多数.以主体民族共同语作为全国通用的共同语,是国际惯例.推广普通话不是废除方言,也不是强制少数民族学习,而是在母亲语以外自愿学习一种应用更广的共同语.
汉字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即是改进语文的应用技术.应用技术方面甚多,这里举 3个例子.①汉字打电报要用“四码”( 4个数字代表一个汉字),不方便.清末就有人提倡电报拼音化.1925年东北四洮铁路创办注音字母电报,不久推广到东北各铁路.1949年改为拉丁化新文字电报.1958年改为汉语拼音电报.在“文化大革命”中,取消了东北铁路拼音电报,改回“四码”.现在,新华通讯社和各大报社有部分驻外记者用汉语拼音打回新闻电报.②汉字排序不便,检查费事.有了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以后,开始了排检法的音序化.音序排检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纯字母序列法,跟英文相同.另一种是“音节、汉字、音节”三层序列法.现在有多种词典和百科全书采用后一方法排列正文.③100年前发明了打字机,字母文字的书写进入机械化时代.汉字也有打字机,但是只能由专业打字员应用.电子计算机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汉字.在小键盘上输入汉字,要把汉字编成代码,才能打入.另一种方法是,以词和词组为单位,打入汉语拼音,由计算机自动变换成为汉字输出,不用编码.这种智能化的从拼音到汉字的自动变换法,跟日文语词处理机的“假名汉字变换法”原理相同.
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在1977年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在1982 年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汉字在拼音的帮助下正在向应用技术现代化前进.
1958年归纳文字改革为 3项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些任务,有的已经部分完成,有的是长期工作.
台湾省不谈文字改革,但是由于实际需要,做了不少工作.首先是推行“国语”(不称普通话),已经基本成功.学校都用“国语”为教学语言.其次是提倡标准行书,其中有许多简体字,不过只用于手写.第三是出版大量的注音读物,用注音字母直排,不同于汉语拼音字母横排.1986年台湾省公布修订的国语罗马字,改称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放弃字母标调,采用符号标调,跟汉语拼音方案接近.
香港官方文书一向用英文.群众口语通用广州话(称为广东话).印刷用繁体字. 香港在即将归还中国的前夜,情况正在变化.利用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的人多起来了.香港和大陆的往来日益频繁,语文上必然渐趋一致.
国外华人社区也有文字改革问题.例如新加坡共和国的人民多数是华人.他们在1965年建国以后,除主要用英文以外,发生华语教育的改进问题.为了沟通方言,他们推广共同语,称为“华语”(不称普通话,也不称国语).他们规定:在学校里只说华语,不说方言;在社会上多说华语、少说方言.他们采用简体字,因为简体字比较易学易用;他们采用拼音字母,因为它就是拉丁字母,便于在新加坡和国际间应用.新加坡的成功,使它成为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华人社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