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起因及经过.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23 20:30:53
"安史之乱"的起因及经过.谢谢!
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十七年,杨国忠继之,他们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
二)用蕃将为边帅 —— 唐初所用边帅,多为忠谨之臣,若其治绩卓著,往往入为宰相.李林甫为久安相位,遂议以胡将为边帅,以杜绝边帅入相之途.玄宗竟用其议,擢用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为边帅,镇兵
亦用胡兵,他日安史之乱,遂由此而起.
三)节镇日益坐大 —— 高宗时,节度使非正式之官,及玄宗时则成为一个极大职权的地方镇守官,拥有行政、兵马、财政等实权.按当时十节镇的兵力为四十多万,中央只得不过十万兵,外重内轻,易生叛乱,唐室由盛转衰,关系在此.
四)府兵制度大坏 —— 唐代前期所行的府兵制至高宗时大坏,天宝初年,扩骑法又坏,守卫京师之扩骑,全由招募而来,多为游好闲之徒,不务正业,入伍以后,又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绝无战斗能力,安史乱兴,遂不能御.
五)将相不和 —— 安禄山原是营州胡人,曾任互市郎(翻译官)一职,后来得到玄宗宠信,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强大,蓄谋异志.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次向玄宗说安禄山将反,安禄山遂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
┌———————┐ │安史之乱的经过│
└———————┘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总括来说,安史之乱虽草草平定,但是仍不能全面地统一中国只是收后长安与洛
阳;而自安史之乱后,中国国势也一落千丈了.
┌————————┐
│ 安史之乱的影响 │
└————————┘
一)政治方面:
1.藩镇割据 —— 安史余党,讨贼有功之将领等,唐室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后藩镇割据之祸.
2.边患严重 —— 安史叛时,朝廷抽调西北兵平乱,於是边州无备.吐蕃乘虚而略取河西,陇右之地,威胁西京;又联合南诏,诠窥西南.东北之契丹又乘虚进入塞内,至令唐室有后顾之忧,终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
二)经济方面:
1.物资短缺 ——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
2.增加税收 —— 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
三)社会方面
1.北方人口锐减 —— 安史之乱,祸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人民不死於兵祸,则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2.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 —— 黄河流域,经九年战争,社会战火摧残,破坏不已,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加速向南迁移.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 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
二)用蕃将为边帅 —— 唐初所用边帅,多为忠谨之臣,若其治绩卓著,往往入为宰相.李林甫为久安相位,遂议以胡将为边帅,以杜绝边帅入相之途.玄宗竟用其议,擢用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为边帅,镇兵
亦用胡兵,他日安史之乱,遂由此而起.
三)节镇日益坐大 —— 高宗时,节度使非正式之官,及玄宗时则成为一个极大职权的地方镇守官,拥有行政、兵马、财政等实权.按当时十节镇的兵力为四十多万,中央只得不过十万兵,外重内轻,易生叛乱,唐室由盛转衰,关系在此.
四)府兵制度大坏 —— 唐代前期所行的府兵制至高宗时大坏,天宝初年,扩骑法又坏,守卫京师之扩骑,全由招募而来,多为游好闲之徒,不务正业,入伍以后,又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绝无战斗能力,安史乱兴,遂不能御.
五)将相不和 —— 安禄山原是营州胡人,曾任互市郎(翻译官)一职,后来得到玄宗宠信,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强大,蓄谋异志.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屡次向玄宗说安禄山将反,安禄山遂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
┌———————┐ │安史之乱的经过│
└———————┘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总括来说,安史之乱虽草草平定,但是仍不能全面地统一中国只是收后长安与洛
阳;而自安史之乱后,中国国势也一落千丈了.
┌————————┐
│ 安史之乱的影响 │
└————————┘
一)政治方面:
1.藩镇割据 —— 安史余党,讨贼有功之将领等,唐室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后藩镇割据之祸.
2.边患严重 —— 安史叛时,朝廷抽调西北兵平乱,於是边州无备.吐蕃乘虚而略取河西,陇右之地,威胁西京;又联合南诏,诠窥西南.东北之契丹又乘虚进入塞内,至令唐室有后顾之忧,终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
二)经济方面:
1.物资短缺 ——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
2.增加税收 —— 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
三)社会方面
1.北方人口锐减 —— 安史之乱,祸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人民不死於兵祸,则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2.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 —— 黄河流域,经九年战争,社会战火摧残,破坏不已,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加速向南迁移.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 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