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取胜,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20:12:01
战前:做了充分作战准备.战时:把握有利作战时机.战后:能准确说出战胜的原因.
史书一般要客观得多也精简得多,比如春秋用一句话就概括了时间地点内容.从哲学上讲人是具有主观意识,很难对客观事务正确定义.所以史书为了绝对客观便使用尽量少的语言.而则生动得多,也有鲜明的感情,比如对的人
曹刿和鲁庄公.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
十年春,齐师伐我.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
第一个更好.1.因为文章中心,是想突出曹刿一鼓作气观点.2.因为文章内容,重点是两者对于战役的探讨,齐鲁长勺之战只是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况的交代.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35(—说“30”);鲁是二等国,曾并9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
官渡之战曹操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赤壁之战周瑜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谢玄8万——97万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还有人民解放军的"淮海战役"
就是曹刿论战最后一段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以作战的必要条件及关键因素(及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
你好!以少胜多
战争是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人类的进步思想的进步基础因为战争是残酷的痛苦的每一次战争和痛苦就加紧了和平的步伐因为人类的思想文明的发展让人类不想要痛苦的战争去反对战争但是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就算是现在战争也
我也不知道
中国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
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长勺之战:曹刿利用战场士气“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而反击齐军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齐厘公对侄子公孙无知与王子诸儿同等待遇,早已引起诸儿的不满.后诸儿继位为齐襄公.他以公孙无知待遇过高为由,予以降低,“绌无知秩服”,引起公孙无知的不满,阴谋乘机生事.大夫连称、管至父因为出戍葵丘没有得
原因有许多:鲁庄公战前加强军队训练,赶制各种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齐军进攻.政治上也作了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当齐军逼近鲁境,鲁国北部形势紧张时,鲁庄公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对齐作战.这时一位名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