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了那几个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0:59:54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让我快乐的事,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1就不答了2说说吧我认为不对爱就是爱心博爱,因为爱和不忍才会见义勇为.善即行善,用行动去爱才是真善,没有行动叫伪善,真善就是见义勇为.我主张在见义勇为的方式是要宣扬的.见义勇为有时会赔上了己的性命,好
举了几个例子?概括的写出来.【举了四个例子.1、王羲之经过艰苦的奋斗取得了成功.2、一滴水长年累月的落在石头上最后把石头滴穿了.3、李时珍跋山涉水笔根不息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4、司马迁忍辱负重笔根不
幼年时读书成年后求学从师时生活
求师之苦、求学之苦、生活之苦
一:幼年抄书之艰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二:成年求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自然段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记不太清楚了,已经高中毕业两年了,好像有家贫借书看还有上学路途艰难,生活难几点吧,具体课文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初中课本上的吧?
通过写年轻时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有所成就.
(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2)、“余立侍左右^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
读书难,“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文章一开始就摆出一对矛盾,即“嗜学”与“无书”.从师难,“尝趋百里外”“未尝稍降辞色”等,写出从师之难.生活苦,“主人鈤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
一:致书之难求师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用坚强的意志顽强克服的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用原句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二:(1)得到,取得(2
是刻苦求学的态度,是对学问的执着,一丝不苟,不畏艰苦,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译文: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现在各个学生
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先写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经历,再写今日太学生读书的优越条件,然后说明,如果“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那主要是因为自己用心不专,而非他人之过,对比鲜明,词顺理达,颇有说服力,通过对比说明自己
闻鸡起舞:祖逖囊萤映雪:孙康悬梁刺股:孙敬凿壁偷光:匡衡
1、缊袍敝衣(粗袍敝衣)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
第3段指出“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4段指出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中,“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的内容是对论点十分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