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彻底证明了以太不存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7:14:31
小朋友挺有礼貌.注意等倾干涉,考虑理想模型:轴上两光源到某个距离的与轴垂直的平面上中心点及轴外点的距离.1.在两光源非常近的时候(极限情况重合),两光源到轴外点的距离差异与两光源到平面中心点的距离差异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麦克尔孙干涉实验中通过控制条纹级次来控制条纹宽度,因为视场范围是一定的,条纹级次升高,视场内干涉条纹变密,从而使干涉条纹宽度减小;同理,当干涉条纹级次下降时,视场内条纹数减少,从而
补偿光程用.因为一个光路是投射,另外一个是反射.当使用片状分光镜时透射光路光程多了一些,需要补偿.
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逊和莫雷共同所做的企图证明“以太”存在的实验.以前人们认为光是由无质量、绝对静止的“以太”这种媒质传播的.由于地球在运动,所以在地面上做实验,向不同方向发出的光线的传播速度应不同.迈
没有证明以太绝对不存在.但是证明了以太没有可观测到的效应.所以以太的假设成为了多余的东西.既然有没有以太都完全一样,哪还要谈论以太做什么?科学上就是这样:去掉一个假设对解释问题毫无妨碍的话,这个假设就
由于光在不同的方向相对地球的速度不同,达到眼睛的光程差不同,产生干涉条纹.从镜子M反射,光线1的传播方向在MA方向上,光的绝对传播速度为c,地球相对以太的速度为υ,光MM2的传播速率为光线1完成来回路
表面反射光,同时有部分进入膜内,在膜内成像.
可以用自然光但是激光用得更多值得指出的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的这个实验是以自然光为基础的为的是研究光速在不同惯性系和不同力一向上都是不同的,最后实验结果却证伪了证明了光速在不同惯性
不是,地球的运动被认为是它的自转.迈克尔孙-莫雷实验证明了平行于地球自转方向和垂直于地球自转方向的两束光之间没有速度差别,从而证明在任何参考系中,光速是恒定的.而以太的存在,恰好能使光速在不同的参考系
正好我有实验课教材对着书一个一个对号入座了1、A2、B3、C4、D5、理论上是一定的选B但是实际上白光单色性差,相干长度就很短,干涉仪是很难做出来的,其相干长度和波长是一个数量级的,这点书上也有提到.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利用等倾干涉,牛顿环是等厚干涉.1.圆环条纹越向外越密.相关证明见任一《光学》中的推导.2.冒出.2hcosi=mλ,中心(i=0)级次最高,h增加,级次升高,所以冒出.3.等倾:2h
根据我的理解,我跟楼主讨论一下.这些顶极科学家的想法,不会被任何其他人左右,他只会相信自己的结论.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的一种信仰.在真空中,究竟有没有以太或以太以外的物质存在,地球上的所谓的科学家
因为迈克尔逊有一个粗调轮和一个细调轮,M'2只是一个虚设的,本身不存在,它是M2的虚像,当调节粗细调轮时,就可以移动M1镜,所以就可以改变M'2和M1之间的距离!
这个有偷鸡的嫌疑吧.其实原理就是在测量光路中测量从真空到充满空气的过程中,干涉条纹的变化;再从光源波长和干涉条纹数目推算出光程变化.至于搞真空泵之类的都是细枝末节吧.
是说实验课上的测薄片厚度吗?数观察到的条纹数,每个条纹对应一个波长的位移,一般用的是钠灯吧,0.53μm波长(其实是两个很接近的值),边界时去掉半个波长(半波损失),结果就是薄片的厚度
因为使用的纳光光源不是单色光,实际上是两种波长相差很小的光组成.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圆形干涉条纹实际上是由两种波长分别形成的两套圆形叠加在一起的.当光程差同时为两者波长的整数倍时,波长为1和2的光在同一点
等倾干涉的条纹级次只与入射光的角度相关(因为d不变),不同入射角对应不同的光程差,相同入射角对于相同光程差,也就对于相同的明暗条纹,与光源的位置无关,因此面光源照明时,面光源上各个点源都形成一套条纹且
挺好做的,只要你避免震动,认真记录数据,按照操作规程去完成就行了!很简单!
迈克尔逊为研究“以太”漂移而制成的一种精密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可以用作等倾和等厚干涉.如将两个反射镜调平行,可以观察到等倾干涉的条纹,这时条纹是同心圆.转动活动镜的手轮,条纹会不断的向外冒出,说明光程差增加.(等倾干涉中心条纹干涉级次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