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中的飞和暗用的好,表达效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0 13:03:50
[编辑本段]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选自(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二十五.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编辑本段]译文第一种:阵阵悠扬的笛声,从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古代柳有留之意,折柳赠之,其实希望离别之人不要离别,有助于了解诗的主题,明晓诗人的情感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思乡;春夜,似想像一下,春困给人的感觉是多么的烦躁,而当黑夜降临时,一切都开始凉爽下来,人的心情也随之缓和,故吹起了《折柳曲》,柳是“留”的谐音,故带有思念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2,何人不起故园情.全部注释1.洛城:洛阳.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
1折柳在诗中有何特指,结合历史背景加以说明2故园是李白的家乡么3写诗时作者是去游玩还是被贬黜?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洛城:洛阳.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满字有几个作用,第一是应暗字和散字,表现出主题“闻笛”的不知其所、无处不闻的特点.第二、突出春夜的空朗寂静,营造诗歌气氛.第三、最主要的是铺垫下文第四句;整首诗歌第一句聚写,“满”字一句散写,第三句承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由然而生呢
暗,与前面的谁字相照应,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烘托出了夜的幽静,“暗”合后面的思乡.
因为散没有传来得突出作者思乡
不好散,浮散,飘散,写出了春风的轻柔,如雪花一样,随风飘散,具有一种动态美,而且更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把音符洒向大地,一种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而具体.而传字,仅仅是传播,是一种声音传播到另一个地方而已,太
作品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2)玉笛:精美的笛.(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2)玉笛:精美的笛.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3)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
归根结底一句话,睹物闻声思故乡.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