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唐雎出使秦国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0 15:35:44
1.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2.(1)你要知道天子一发怒那后果是很严重的.(2)我与他们前三个人是一样的!(3)你原谅他吧,让他仍然近前完成使命.3.在特定
原因:1.保卫国土(因为秦王设下“以大易小”的骗局);2.安抚秦王(因为“秦王不说”);因为安陵君识破了秦王“以大易小”的骗局,他知道秦王表面上是“加惠”,实则是秦王包藏祸心,想要吞并安陵,所以不同意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
背景:秦王要与安陵君交换领土,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因此拍汤据出使秦国结果:唐雎没有允许秦王换地
前一个不太清楚后面你个是韩赵魏楚燕齐,可以用喊:“赵薇去演戏”记忆再问:当时赵国已变成代国,忽略不计。秦王用灭掉的韩和即将灭掉的魏来威胁唐雎,是顺口提的,还是当时就灭到魏?再答:安陵国是什么时候被灭的
1.是在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2.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
呵呵,我是初三的,刚学完今天,人教版22科.不说闲话了,老师跟我们说从字面翻译是安陵是先帝留给安陵王的,他不会交易,即使1000亩都不会,何况500了,这是从原文翻译的,有那么一句.还有更深一点的,就
都是士的英勇表现,能不畏强暴,坚决为国家尊严作斗争
1不同点秦魏为与国目的:说服秦国出兵救赵过程:晓之以义动之以情结果:成功说服秦国出兵不辱使命目的: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过程:讲道理,并冒死与秦王抗争
是因为秦王设计想要安陵君把安陵国的封地交出来,被安陵君识破并婉言拒绝了,惹怒了秦王,于是便派唐雎出使秦国
安陵国(战国时附属于魏国);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不惧生死,英勇无畏,忠君爱国
出使秦国是因为秦国想兵不血刃就灭了他的安陵国(也就是以大易小的办法),所以派唐雎来游说秦王.以大易小关系到最根本的国土问题,安陵君当然不会答应,就比如俄罗斯说用它的土地换中国一样,中国不会答应是很正常
本就是魏国的附庸国在今天的河南省鄢陵县西北在秦灭魏国后安陵国也就不复存在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先后被迁为家人安陵国就变成秦朝的一个郡的部分
其实这个细节很可能是史家杜撰的.秦王宫禁卫森严,大殿内只有秦王能够携带佩剑,而且外国使者拜见秦王绝不能近身,至少也要保持十步的距离.所以无论是荆轲还是唐雎,都不可能有机会走近秦王甚至行刺,这些故事其实
在不失国体的情况下拒绝秦王用500里土地交换安陵君封地的事情.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大易小”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妄图吞并安陵郡.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的.
初三课本里写得很清楚
秦国要攻打安陵,安陵君令唐雎出使.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聪明机智,大义凛然,敢于斗争.
因为嬴政要假意用五百里的地方去交换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初始到秦国去回绝秦王,折服唐雎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列举了3位平民杀王的事迹暗示自己要效仿他们杀秦王,所以秦王折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