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为某次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零为小车运动的起始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01:09:54
如图所示为某次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零为小车运动的起始点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让重锤自由下落,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图中直尺的单位为cm,点O为

(1)纸带实验中,可以用平均速度代替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则:vG=xFH2T,其中FH表示F、H两点间的距离,T表示周期;(2)vG=xFH2T=0.0520.04m/s=1.30m/s故答案为:(1

某次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运动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打出小车带动的纸带如图,电源的频率为50Hz.在纸带上按时间顺序取0

a=△v÷△t△t=0.1sv1=16.08/0.2=80.4cm/sv2=(21.87-8.78)/0.2=65.45cm/s△v=v2-v1=-14.95cm/sa=-149.5cm/s大小为14

某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用6V、50Hz的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无漏点的纸带,如图所示,O点为重锤下落的起点,

①每两个点之间有一个计时点,则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0.04s.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vB=0.1254−0.03142×0.04=1.175m/s②重力势能减小量:△Ep=mgh=

用接在50Hz 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速度,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

频率是50Hz,说明每隔0.02s打一个点,又每五个打印点取一个记数点,所以没两个记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5个0.02,也就是0.1s;小车在0与1两点间平均速度.v01=x01t01=0.3m/s在3

用接在50Hz交流低压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较清晰

第一个空,直接用0.03m除以0.1即可,因为是隔5个取一个计数点,所以时间间隔是0.1s,用位移除以时间,就是平均速度0.3第二个空,因为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所以在0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

这条纸带反映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每经过相等时间,位移的增加量相同,即满足Δx=aT^2.所以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的平均速度可得:VD=xCE/tCE=(3.20+3.60)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实验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

不赞同v3=(s3+s4)/2T△EP=mg(s1+s2+s3)△EK=0.5m(s3+s4)²/4T²比较△EK和△EP是否近似相等

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的频率为50HZ,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袋,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情况如图1-4

电源的频率是50Hz,说明打点计时器1s可以打点50个,两点之间时间为1/50=0.02s.A,C之间经过两个时间段AB\BC;T1=2*0.02=0.04s同理A、D之间时间间隔为0.06s.

用接在50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的运动情况.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隔4个点取

由于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由图可以看出纸带上的点之间的距离先增大后不变说明纸带的运动情况为先加速运动后匀速运动,1点的速度我们可以用与1点相邻的位移的平均

如图1-23为某次实验时打出的纸带,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图中O点为第一个点,A、B、C、D为每隔两点选定的

因为每个计数点之间,还有一个计时点.所以0.02S只是每两个计时点的时间段.(是这样吗?)还有我想问,你的每一问的答案是多少,我刚好也在做这个题,想对下答案.

多选题要解析:如图所示为某次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经过处理后的纸带,图中O为小车运动的起始点

BC对.分析:由于打点周期是已知的(电源频率50Hz),且各段距离可由刻度尺直接测量得到,所以能”直接计算“得出的只有A到G这段纸带中任意一段的平均速度,以及能直接计算出BCDEF这五个点处的瞬时速度

用接在50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的运动情况,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

已知:T=5*0.02=0.1秒,X1=30mm,X3=48mm求:平均速度V1 ;平均速度V3 ,判断小车的运动.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是 T=0.1秒.那么小车在0与1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是 V1=

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各点间的距离为:AC=14.0mm

打点计时器是根据交变电流的电流方向随时间迅速变化而工作的,打点周期等于交流电的周期,为0.02s;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得:在AC间的平均速度.vAC=xACtAC=0.35m/s在AD间的平均速度.vA

为某次实验时打出的纸带,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图中O点为第一个点,A,B,C,D为每隔两点选定的计数点,根据

1.A.D点的时间平均速度为4.625m/s是用AD两点间的距离除以AD两点间的时间2.B点的瞬时速度为4.25m/s做法:根据匀加速的性质,两点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又因为B点为AC两

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则通过对纸带的分

A、相邻的计数点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物体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故AB错误C、如果测出A、B两点间的距离,就可以求出A、B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D、纸带实验中,可以用平均速度代替中点时刻的瞬时速

如图为某次实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打出的纸带,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图中O点为第一个点,A、B、C、D为人

(1)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解,AD段的平均速度.vAD=ADtAD=43.25−15.500.02×2×3cm/s=231.25cm/s≈2.31m/s.故打A、D点时间内纸带的平均速度为2.31m

下图为某次实验时打出的纸带,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图中O点为第一个点,A、B、C、D为每隔两点选定的计数点.

注意是A、B、C、D为每隔两点选定的计数点,意思是AB,BC,CD,这三段里面有六个打点计时器打出来的点!

用斜面、小车、砂桶、砝码等器材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如图所示是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且间

请问a=(S4-S1)/3T2是怎么求出来的?为何加速度不是(S3-S2)/T?令B点速度为vB,易知:S1=vBT-1/2aT^2S2=vBT+1/2aT^2a=(S2-S1)/T^2令C点速度为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