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原文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05:51:23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有一次被太宗召见.长孙无忌没有解下佩刀就进了东上阁门.等他出了阁门之后,监门校尉才发觉这个情况.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罪,以监门校尉没有发觉,当判死罪,长孙无忌误带刀入阁门,判处
(1)存百姓(2)减轻徭役赋税(3)民族平等我只想到这些希望能有用再问:可以再详细一点吗?再答:你可以去翻一下书,然后找和我回答相关的再问:o,谢谢
为人大须学问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圭吃饭实闲谈,当时有一个美人在旁边侍后,她本来是庐江(守备)王瑗的宠姬,王瑗战败后被抓到宫里.太宗指着她对王圭说:“王瑗是个无道之人,把她丈夫杀了后又把她纳为妾.这么暴虐的
《贞观政要—贪鄙第二十六》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
从今以后,大家都得竭尽忠诚,我如有对或不对的言行,你们要直言劝谏不要保留隐瞒.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
难道我只在过去有错误,而今天全是正确的吗?
不久被封为中书令,回家后面带忧色,他的母亲很奇怪,问他这是为什么,文本说:“我既非元勋又非先王旧臣,承受了朝廷过多的宠信和荣耀,责任重、官职高,因此忧惧.”亲戚朋友有来庆贺的,文本就说:“现在只接受哀
唐吴兢所著《贞观政要》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传之弥广,是因为书中展示了为政以德的巨大魅力.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施政观点和经验,是透过为政者的道德自律和道德监督体现出来的.今天再读《贞观政要》,从唐太宗的君臣
先回答第二题翻译字词的:1、是以,因“是”所“以”,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天下大乱).2、夙,应该是个通假字,通“宿”,这样就好理解了.3、恒,也应该是个通假字,读的是huan,第二声.通“
“贞观”(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一共23余年,李世民的英明执政也叫贞观之治.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迟敬德、段志玄、长孙无忌等人的帮助下,发动
我想托付年幼的太子,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不久醉了,皇帝用身上的衣服盖上,对他的信任达到这样的地步.
摘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卷:“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
贞观政,贞观政书根据中华千年典籍《贞观政要》翻译而成.从10个方面记录了唐太宗君臣的言行举止,细致入微地向读者展示了世界性大国——唐朝的崛起之路.从唐玄宗开元年间面世开始,本书就一直是历朝历代君王从小
《贞观政要》是书名,“君道”是其中一篇,其原文是征上疏曰: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下是译文:魏征上奏说:臣听说,要树能很好的生长,必然要巩固它的根本;要河水流得长远,必然要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
皇明祖训:自从秦朝开始设置丞相,很快就消亡了.汉、唐、宋继承了这种制度,在这期间虽有贤相出现,但其中任用的,更多的是一些小人,专权乱政.现在,我朝要罢免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译文】(贞观十九年)太宗刚即位那几年,国家接连发生旱灾、霜灾,粮食的价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进犯骚扰,州县更加不得安宁.太宗忧心百姓,精心治理国政,提倡节俭,大力广布恩德.当时,从京城到河东、河南、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