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昭君的怨恨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0 10:30:06
咏怀古迹昭君的怨恨是什么
《咏怀古迹五首》中王昭君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如果只以昭君之怨作结,只能算是咏史.其实只要结合杜甫做诗时的境况和他在政治上的遭遇来看,就绝不会得出这种结论.因为他借古抒怀的动机很明显,五首诗的联系也很密切.他在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深感君臣际会之难;

咏怀古迹其四的具体赏析,要一句一句的

咏怀古迹·其四  《咏怀古迹·其四》  作者:杜甫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

杜甫的咏怀古迹 赏析 五首全部都要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赏析:这首是主要通过自身的遭遇来

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的全文?

《咏怀古迹·其五》作者: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咏怀古迹其三昭君何来怨恨之说

我以回答了你的别一个问题,那就把这首诗完整解释给你.你要的是第三段颈联.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用深情的笔触诉说王昭君的经历,他在其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咏怀古迹(其三)

解题思路:诗歌鉴赏解题过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首联以雄浑的笔势,着重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诗句发端不凡。群山万壑,写出山势像波涛起伏。“赴&rd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哀叹王昭君貌美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最终嫁给匈奴,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也是诗人的自比,暗示自己也是有一身的才华,却没有被君王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理

杜甫《咏怀古迹》情感是什么

作品原文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1]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全文?

咏怀古迹(其三)  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首吗?

咏怀古迹(其三)在这首诗中,王昭君与杜甫的连接点是什么?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

咏怀古迹其三的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作者: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

杜甫的咏怀古迹原文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中刻画了王昭君怎样的形象?

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

咏怀古迹其三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