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23:08:14
摆脱了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绕到期防御薄弱地带,威胁他的战略中心.意义:充分结合了毛主席的游击战思想,避敌主力,减少伤亡.同时出其不意,给敌突然一击.同时也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
1A2C3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口器).4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5细菌滋生.
刘邓大军千跃进大别山,不正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吗?
千里跃进大别山:又称为挺进大别山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战役.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
早在毛泽东部署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他就同时考虑到以当时已进入鲁南作战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两个纵队(纵队司令员分别为叶飞、陶勇,因此也叫叶纵、陶纵)渡过长江、直出闽浙赣地区建立根据
就是《大转折-千里挺进大别山》
本文讲的是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杀出一条血路,胜利跃进大别山的事.“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城地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入敌人的心脏.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
在挺进大别山之前国共两党的主要战争几乎都是在共产党控制的根据地打起来的.几乎都是国民党军队主动进攻而解放军是被动迎战.虽然说每次都能打退敌人的进攻但是长久下去并不利于解放军的战略发展,解放区的经济基础
千里跃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一条狭窄的小路,参战双方遇见了,只有勇敢的军队才能取得胜利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
国军全面进攻解放区泡汤后,实施重点进攻.一个拳头打陕北,一个拳头打山东.就像一个哑铃,两边重了,中间薄弱的环节就露出来了.刘邓大军就像一柄尖刀一样,插向国军的心脏,吹响战略大反攻的号角.
说它是险棋和壮举是因为大别山位于国民党统治区腹地,进入大别山,等于进入了国民党的包围圈,四面都是敌人.弄不好就被敌人包了饺子.它在战略上的高明之处就是牵制了敌人大量主力,因为大别山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1947年,遵(zūn)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dèng)大军向大别山挺进. 经过连续十几天的行军作战,8月23日晚上,先头部队十八旅到达汝(rǔ)河北岸.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紧紧追赶,还
1)大别山区是战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2)只要能占领大别山区,就能迫使蒋调动其兵力回援,从而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我军将
声东击西渡黄河的是陈赓的太岳兵团,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是刘伯承、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
一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