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阳辐射从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07:21:17
从赤道向地球的两极递减,赤道上空的云得到的太阳辐射,也属于赤道地区得到的辐射,因为,大气圈也是地球的一部分,
再问:纬度是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再答:是的,所以南北极很冷,因为太阳辐射少
这是由于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所以太阳的辐射能透过大气层.对于大气对流层来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热源,地面才是其主要热源,正
同周期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即可以理解为距离原子核的距离相同.我们知道,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异性相吸,同周期元素中核电荷数越大,对最外电子层的吸引力越大(吸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可类比万有引力定
1.因为太阳高度角可以在赤道上呈90°(太阳直射现象)【最大的角度】2.因为两极是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太阳也是呈斜射现象,太阳辐射也是随着太阳光热散发出来的,所以说从太阳辐射赤道向两极递减.
似乎不是这样的……如果不考虑实际海陆分布的话,降水分布应该是赤道多,副热带少,副极地多,极低少!因为赤道低压、副极地低压是低压,空气上升,容易形成降水!而副热带、极低就是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不过
我国东部临海,西部为内陆,受东南信风影响,我国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主要受距海洋远近影响.从海洋吹向内陆的风,携带大量水汽,但随着不断向大陆移动,水汽变成降水降落到地表,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太阳对地球表面照射不均(受云层厚度不均,太阳直射角的大小不等,等因素影响.)使得地球表面受热不均.洋面受热不均使得海水温度差异,热涨冷缩原理使得海水密度不一样,密度大的海水自然要流向密度小的海水底部,
东部与海洋距离较小,植被覆盖较多,因此较容易形成降水;西部海陆距离较大,有秦岭、祁连山的层层阻隔,湿润的海洋季风不容易到达内蒙古西部,因此降水量少.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所以海拔高的地方辐射强,另外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比较强,云贵高原气候潮湿,常年被云层遮盖,所以太阳辐射小,太阳辐射和温度不是一对决定因素,因为温度是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的,所以青藏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在地球附近时,可分解成两个力,一个是竖直向下的,即重力,还有一个是让物体绕着地轴做圆周运动的力,垂直地轴.地球转动的角速度是不变的,当越往两极时,物体绕地轴的速度变小
1、地球正在进入回暖期2、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3、吸收温室气体的植被越来越少
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总能量具有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减少的规律.
因为石油的形成是亿万年前的树木,动物尸体,埋藏在地底,经过地壳运动,太阳辐射而成
1.太阳辐射强的原因: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光线经过大气路程短,受大气削弱作用少;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2.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原因:①青藏高原冰雪覆盖面积广,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能力
还原性可以用失电子的能力来衡量,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逐渐减弱.氧化性可以用得电子的能力来衡量,从左到右,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当然是越来越少啦,纬度为0,也就是赤道的时候最大啦
其实不光是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的原因,最最重要的是青藏高原日照时间很长,极少降水.以拉萨为例,拉萨每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005.3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比在同纬度上的东部地区几乎多了
卤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VIIA族.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倾向于获得一个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因而电负性较同周期元素而言较大.从氟到砹,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且砹为放射性元素,故我们一般不讨论
太阳辐射量强并不代表气温就能高,比如冬季,中国大陆冬季太阳辐射量比较强,为什么气温低呢,那是因为冬季中国大陆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气温低,又比如青藏高原,一年四季太阳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