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探索300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21:30:10
1、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生产技术即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逐步开展.是一个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历史事件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由清朝官僚地主阶级掀起的改革,中体西用,主张保留封建制度,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挽救民族
1中国近代是一个遭受外来帝国主义的侵略,饱经沧桑.2在外来侵略的同时.中华民族也存在着反抗.大量的爱国人士投入到了伟大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去.故抗争3探索.在大量的反抗中,存在着很多的探索的过程.例
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列强侵华史1840年鸦片战争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斗争探索史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61年到18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后期,由洪秀全(称号“天王”)所建立的政权,前身为1843年创立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
进行革命,从根除消灭清政府,不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作为一个学生,要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御辱必先自强,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将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拜托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双重实力的压迫,争取民主,要科教
洋务运动历史作用:1.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持此论者有祁龙威(当时署名“汉声”)、牟安世等人.2.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此说以孔令仁、李时岳、胡滨为代表. 洋务运动贡献 洋务运动是清朝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开始)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开明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开明地主阶级有参加)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
1、天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①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
以上的运动是在中国的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人民的探索(五四是分界线).洋务运动学习的西方的文明只是停留在器物阶段,戊戌变法则是触及到了政治层次,辛亥革命则是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上进行了探索.他们都是不成熟的
这种题是共产党在找感觉,想证明自己是救星.农民:天平天国义和团;资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产:新旧民主主义战争.蓝图:天朝田亩制度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新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沉睡百年的大国被火爆敲开了大门.一方面,洋人逼迫我们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驻站军队,划租界.另一方面,腐败的清政府,对内残酷剥削压迫人民;对外,巴结妥协
解题思路:此题难度比较大,结合社会背景,了解当时历史才能完整作答。高考不会出这样试题。解题过程:现象:民国成立前后,政治体制改革成为潮流。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纷纷主张君主立宪制。来振兴中国。民国初年
一条是帝国主义侵华史,一条是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与探索史.探索主题就是救国救民道路,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到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到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制度,最后是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后期学习马克
地主阶级(早期):魏源,林则徐,徐继宇等(后期):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资产阶级(早期):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等(后期):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李烈钧,蔡锷等无产阶级:早
事件: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战争,中国近代有多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像抗日战争这样的规模、性质和胜利结局
动机和思想:洋务运动是封建顽固派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体制而变法的,主要标志是“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是资本阶级革命派所领导的,具有反帝
1840----1919:1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1)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主,目标是“师夷长技以自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851-1864: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洋务运动;1898: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1911:孙中山,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