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读后感40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21:20:07
1927年8月,国民革命军内的共产党发动南昌暴动,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九月发动了攻打长沙的秋收起义,也被镇压了.共产党开始实行,“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的网络试控制,建立农村局部政权.1930年十月,国民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中国工农红军Workers'andPeasants'RedArmyofChina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答案.《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旷古未有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在历时两年、辗转数万里的浴血征战中,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以长征胜利为标志,红军实现了军事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
七律长征》这首诗中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历尽艰险、夺取胜利)的情景.
76周年(1936-2012),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客观上国民党围剿力度空前强大,主观上由于博古李德的不正确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当时中央苏区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由李德仓促策划了突围转移方案.原方案是转而与贺龙他们的根据地合兵,另建一个苏区.毛
“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著名的长征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观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姐们儿,弟们儿,哥们儿,弟们儿,
路漫漫,怀抱长征那里,有着不甚凉风娇羞的广阔草原那里,有着毫无人烟烽火的苍茫雪地那里,曾有数十万穷苦而坚强的中华优秀儿女,他们天神般永不停息的脚步,间或可闻,他们怀着生存的渴望与解放的理想,拥抱着内心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长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军长征史,再次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世界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共产党在历史赋予的重任面前,义无反顾,卧薪尝胆,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走完了充满艰辛坎坷的漫漫长征路,带领中国革命和社会来到了一个
《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苏区被迫转移.第1、2、3次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反围剿,都是大获全胜.第4次是周恩来、朱德他们指挥的,也胜利了,但是第5次失败.被迫长征,此时,毛泽东相当于赋闲,任苏维埃主席.直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